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52(2010)06-0031-07 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数字广播技术的产生和广泛应用,给信息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催生了许多新媒体形态。新的传播技术手段赋予了新媒体互动性、主动性、个性化和移动性等便利传播特征,但也给政府媒体治理带来了挑战。传统的管理方式捉襟见肘,往常分割管理的模式逐渐失效,逼使政府创新媒体管理的思维,寻求一种更加有效的融合监管模式。 一、新媒体家族谱系里的网络新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传媒行业采用新技术所产生变革的结果,是一个相对变化着的概念。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国内东方宽频总经理郭炜华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以上两者都是从传播的模式上界定了“新媒体”的特性。正是新媒体传播模式的这一独特特点,带来了管理模式变革的必要和难度。概括来讲,新媒体有很多形态,除了网络新媒体之外,还有移动新媒体、户外新媒体、数字广播电视、手机媒体等。 网络的产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网络的多重角色之一就是融合了通信和媒体的特征,成为了一种打破传播者与受众界限的新兴媒体。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发展的新媒体,其终端多为有网络接入条件的设备,比如PC、手机、IPTV等。同样,网络能提供的服务也很多,除了信息服务还有很多应用性、工具性的服务体系。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Internet)。自此,“第四媒体”的概念正式得到使用。网络作为媒体的价值逐步凸显,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升。本文论述的重点将围绕基于有线和无线的电信网络平台而发展起来的新的网络媒体信息服务形态(见图1)。
图1 网络、新媒体、网络新媒体关系图 总之,网络新媒体是指继报纸期刊(纸制媒体)、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之后,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和卫星等传播渠道,以电脑、手机及其他数字接受设备为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形态。作为传播技术进步的产物,网络媒体以其巨大的信息负载能力、数字化技术、超时空传播等卓越的优势成为媒介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从当下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来看,基于计算机终端的新媒体形态已渐趋成熟,基于手机终端的新媒体形态正在快速发展,基于电视终端的新媒体形态也借助“三网融合”的东风奋起直追。 “IBM—Microsoft—Yahoo—Google—YouTube、Facebook、Twitter……”按照时间先后排列的国际IT行业巨擘,串联出了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轨迹,从硬件生产到系统软件,从门户网站到搜索引擎,再到博客、SNS、微博等,多元需求的竞相开放把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国内知名网络公司也紧追不舍,“搜狐、百度、优酷网、开心网、新浪微博”等IT公司,紧跟国际潮流步伐,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网络媒体形态。另外,我国网民规模的逐年攀升,为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储备了无穷的潜力和可能。据中国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2.6%提升到28.9%,互联网普及率稳步上升。
图2 中国网民规模与增长率 资料来源: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随着3G技术的发展,手机终端的完善,手机作为信息终端的功能正在日益强化。手机新媒体发展迅速,诸如手机游戏、手机视频、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纸、手机阅读、手机社交、手机电子商务等新的应用技术纷纷出现,一场不断升级的体验革命正在上演。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15日的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手机网民一年间增加了1.2亿,已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其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有3070万,占整体网民数量的8%。如此巨大且不断增长的手机用户群体,蕴藏了手机新媒体行业发展的无限生命力。 此外,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作为视听终端的电视机也迎来了改革机遇和发展挑战。电视的应用开始走向融合,向信息终端的方向发展:形态多样化,出现了直播卫星电视、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互动电视、出租车载电视等。三网融合将优化传播渠道,技术革命与政策是导致传媒形态变迁的两个主要因素。随着技术环境的进一步优化(3G网络普及),移动传媒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将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