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技术”发展史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文革,女,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内容提要:

本文在媒介技术史和教育史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教育的“技术”发展史的分析框架,试图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寻找“技术”影响教育发展的规律,解读“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本文首先提出从符号、载体、复制方式和传播特征等四个方面来界定一种“媒介技术”。其次,利用这个四维度的“媒介技术”定义,分析了人类媒介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口传、手工抄写、印刷、电子传播和数字传播。最后,在教育史和媒介发展史提供的大量历史证据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教育的“技术”发展史的分析框架。教育的“技术”发展史提示我们,一种“新媒介”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类记录和表达“事实”的方式,并进而引起了学术探索和教育传播的变革。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11)03-0137-21

      一、背景

      在传统的教育史叙事中,技术并非一个显在的要素。主要原因是因为教育技术的整体发展缓慢。历史上传播媒介技术的明显变化只有几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往往很难观察到它的影响。以15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为例,支持人类教育发展的主要媒介技术就是印刷技术,而可观察的教育变革主要来自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校组织等方面的变革,因此,也很难在教育史中占据更多的空间。

      20世纪电子媒介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学术界对人类交流和传播手段的研究热情,传播学、教育技术学等研究领域纷纷出现。20纪60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哈佛大学埃里克·哈夫洛克(Eric Havelock)、剑桥大学杰克·古迪(Jack Goody)和法国结构主义大师列文·斯特劳斯(Levi Strauss)等人对媒介、口传与书写的研究相继出版,引起了“口承与书写(orality and literacy)问题的讨论,在西方知识界引发了贯穿整个20世纪下半叶、几乎波及所有人文学科的大论战”[1]。20世纪后期出版的书籍史[2][3]、阅读史[4]、知识社会史[5]、知识分子研究[6]等著作中,都包含有对印刷技术、造纸术等因素的大量分析。世纪之交,影响中国网络教育政策议程的西方观点,也受到这次大论战的影响,需要放在这场大争议的背景下来解读。

      这些关注传播媒介技术的研究,实际的旨趣却存有微妙的差异,正如media 这个词的含义。Media是一个多义词,在media的名义下,有些研究关注“媒体”,即报纸、杂志、电视等行业的发展变化;有的研究关注“媒介”,即纸张、印刷机、CD、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和工具的研究。媒介史[7]往往是两种视角的混合,即罗列媒介技术也讨论“媒体”的相关话题。在20世纪中叶兴起的这些传播技术研究中,有两个领域的学者比较关注“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人类表达的影响。这两个研究领域是媒介分析学派和对口头传统的研究。

      研究“媒介”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学术传统始自加拿大经济学家哈罗德·伊尼斯[8][9],麦克卢汉自认为是他的学生,并在伊尼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即是讯息”[10]的著名论断。媒介分析学者关注人类社会几次主要的媒介技术变革前后的一系列变化,例如公元前4~5世纪古希腊文明从口传到书写的变化,15世纪中叶印刷机出现前后书的外观、内容组织方式的变化等。媒介分析学者把这些“间断”的巨变以及其间发生的重大变革联系在一起,在大的历史时间跨度上,勾勒出一幅媒介技术影响社会变化的整体画卷。这种大时间跨度的宏观分析的优点是可以浓缩地观察媒介技术影响社会变革的大趋势,缺点是失掉了对具体某一“项”新媒介技术所引起的变革过程的细微观察。因此,西方学界批评媒介分析学派对社会变革的分析过于简化,是一种“技术决定论”[11]。互联网出现以后,当人类面临媒介技术的又一次巨大变化时,媒介分析学派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媒介分析学派的著作①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对传播学、教育学、情报研究、知识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研究口头传统的学者包括埃里克·哈夫洛克、杰克·古迪和瓦尔特·翁。他们对古希腊口传到书写那段历史的分析,他们提出的口传的思维和表述特点[12],口头表达中的经验储存、记忆、复制[13][14]等,对于我们认识“媒介”在人类表达、知识储存、汇集和知识加工、分享、利用中的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洞见。

      媒介分析学派和口头传统研究的成果,对于我们认识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变革,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15],预测网络影响下的教育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历史材料。然而,由于传播技术的影响范围太广,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几乎所有的人类事务都有关系,所以这些著作引述的史料庞杂,叙述线索繁多,读者难以捕捉到清晰的逻辑线索②。从这些叙述中梳理出媒介技术与教育的相关线索,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笔者对“媒介”的关注始于2000年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聚焦于这项研究则是在2005年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政策变迁及未来对策研究”之后。在研究网络教育定位、分析网络教育政策变迁的过程中,笔者越来越感到缺乏从历史角度对“技术”与“教育”的分析,已经影响了对网络教育层次、定位的总体判断。从人类教育发展历史的宏观视角,来考察媒介“技术”与“教育”的相互关系,观察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对于明确网络教育定位,对于全社会形成关于“新媒介、新教育”发展共识,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首先从西方媒介分析和口头传统研究的资料中,挑选出与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相关的资料;其次,提出一个媒介“技术”定义,认为可以从符号、载体、复制和传播特征等四个维度来界定一种新媒介技术,这个定义是我们分析媒介技术与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观察单位(变量);再次,以媒介技术定义为基础,解释了媒介技术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并重点分析了每一种“新媒介”是在哪一个维度上的创新;最后,在分析、分类和整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五阶段的教育的“技术”发展史的分析框架,试图从历史视角解读“媒介”与“教育”的相互关系。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寻找技术影响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本文的“技术”定义

      “技术”这个词有着多种多样的含义,从单纯的硬件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都可以称为技术。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Galbraith)认为,技术就是“在实践活动中,系统地运用科学或其他有组织的知识的过程”。然而,很多人听到“技术”这个词时,他们头脑中出现的还是计算机、CD播放器和航天飞机这样的技术产品[16]。由此可见,“技术”可能指一种“产品”,也可能指一个“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