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7-0053-05 学习临界点是指学习活动到了一定的量的界限从而使学习活动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体,又可以是群体)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点。由于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学习速度和学习状态不同,同一种教学活动或教育影响对一个学习群体中每个学习者所产生的作用强度、直接性和结果都会有差异,因此,一定量的教学影响所引起的每个学习者从一种状态(如量变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如质变状态)的关键点是不同的,但会出现在一定的临界范围之内,这种范围我们称之为教学临界阈。 像自然和社会一样,教育领域也存在大量临界现象,因此,也应该存在教学临界点或临界阈的问题。但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关注和研究这类问题的人并不多,成果也凤毛麟角。笔者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者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但其术语并不是叫临界点或临界阈,而是另有其他的术语或概念称谓;二是研究者并没有直接研究这个问题,而是研究与之相关或类似的问题;三是研究者并不是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而是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难度很大,因而没有再深入研究下去。但这个问题确实很有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和长期研究下去。 一、教学临界阈研究是有效教学的探究从外条件到内问题的转折点 过去,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往往以外部条件的探究为主,如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和确保学习成功率[1];又如,良好的组织、语言表达清晰、教学气氛良好、师生课堂热情高[2]。还有就是从教师的有效行为如机敏、热心、有幽默感、和善有礼、教材技术新鲜有趣、指示能清楚透彻等[3]进行研究。这类研究基本上是从构成有效教学的外在条件来描述其特征的。但教学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得多、学得快、学得好以及学得省力呢?仅从外部条件用描述、局部、静态、观察的方式方法来研究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内部机制用定量、整体、动态和实验的方法进行深入探究才能真正澄清问题。比如,学生看到了、听清了或感受到了,究竟明白了没有?理解了多少?教师到底需要示范多少次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学生为何会出现明白了却不相信的现象?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大量遗忘,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学生一天(一个月、一年)到底能学多少东西?多大的学习负荷量才是合适的?教师教的东西是怎样消化或转化为学生学得的知识的?学生学有所得的知识又是如何转为其能力的?等等。这里所指出的问题,实际上包括这几种类型:一是教学需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达到才算是有效,显性和隐性的结果又如何衡量;二是教学内容是否都有价值,对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有价值;三是教学量的增加到底对学习成效提高有多大的作用,在促进学习质量转化或提高上究竟什么因素最为关键;四是教学活动方式或特点对学生学习从量变到质变具有哪些关键的影响,变化的曲线或轨迹如何。 以上问题都与一个问题有或多或少的关系,那就是教学临界阈。笔者认为,教学临界阈的问题是我们研究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关键问题,有效教学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这些相邻问题的解决。因此,这个深层而又有挑战性的问题的研究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从理论上说,这个课题可以利用有关几个理论假说的思想,如“超额学习”、“最近发展区”、“掌握学习”等,整合起来解决有关教学有效性“度”的问题,尤其是如何从量变到质变等变化轨迹或规律的研究,为讨论什么是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或优质教学及其实施的原则提供基本的平台,这种理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第二,从实践上说,有效教学问题的机制和标准等问题中,往往最难解决的就是评判“有效”、“高效”、“优效”、“长效”的维度和程度不一致的问题。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复杂、多元的系统活动,一节课或一个学期的课是否有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评价侧面有不同的结果;短期有效的教学,从长远角度而言并不代表有效;成绩优秀的学生,并不代表日后卓越;分数高的学生,并不意味着其发展状态就健康。因此,我们要清楚有效教学的问题,就必须知道教与学的积累变化轨迹,知道以什么速度和质量评判教学过程和结果,才能体现效率、效益、效果的科学性,这种实践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第三,从研究上说,有效教学问题仍有许多研究的盲点:我们不知道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究竟有多大的学习潜能,不知道教师需要施加多大的工作量才能将自己预期的教学(育)影响并渗透到学生的身心之中,也不知道教师教学影响的强度、向度和量度是多少才称之为合适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质的变化,等等。教学研究不可能像心理学研究那样能够控制少数变量并比较精确地测量出结果,而必须在自然动态的课堂上进行研究。因此,我们之所以用教学临界阈,就是因为我们只能把教学影响“度”的估值放到一定的范围当中,并对有关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二、教学临界阈研究必须以解释几个关键问题为前提 临界研究在自然科学尤其是工程等领域非常普遍,这些学科不仅研究临界点,还研究临界现象、临界状态等问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实际上,临界阈现象也同样大量存在于社会、教育、教学等领域。也许教学问题是一种复杂、动态、非线性的问题,是一个难以直接用自然科学适用的概念和方法来进行研究的领域,也正因为教学的随机性、非线性、自为性等特点的存在,会对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但越是复杂动态的问题,越有研究的价值。解释或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可以带来一系列与之相邻的其他问题的解决,如从知识教学的层面上说,该问题可以牵涉到具体教学目标的确立、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略的选用以及评价技巧的使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