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从这一定义出发,质的研究呈现出诸多特点:一是研究的自然主义传统。质的研究注重研究的客观性,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要求研究者在对现实生活的参与式观察或非参与式观察中了解研究对象的所思所想,强调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二是研究过程的情境性演进。质的研究虽然可以事先框定一个范围或主题,但更细致的研究问题和研究进程却无法事先确定,只能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与演进中逐渐凸显并逐步深化。三是研究饱含人文关怀。质的研究注重良好研究关系的建立,强调倾听研究对象内心的声音,关注被研究者的生活体验,探寻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体现对多样文化的尊重。四是研究结果的解释性。质的研究要求研究者亲身体验研究对象的生存方式,像理解自己一样去理解他人,并通过描述展现生活的真实,进而建构起一种以意义解释为核心的理论方式。 本文基于以上认识,从对研究者的反思这一视角出发,进行研究者个人身份问题的分析,以期对质的研究有更深入的探讨。 一、研究者个人身份问题的提出 从质的研究的定义与特点出发,可以看到:从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到研究资料的收集、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再到解释性理论的构建,都是在研究者的高度掌控下完成的,整个研究都饱含着研究者个人的因素。这些研究者的“个人因素”的集合就构成了研究者的“个人身份”。 “身份”一词内涵丰富,不同学科对身份的理解各异。有人将“身份”一词区分为哲学、心理学或文化学意义与社会学意义两个方面,哲学、心理学或文化学意义上的身份指的是“一个个体所有的关于他这种人是其所是的意识”,是“指人们对我(们)是谁以及他(们)是谁的理解”。这时,“身份”是“事物自身独有的品质”,是“人和他所生存的世界作为文化环境之间的被意识到的联系”。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指的是“由一组社会事实抑或社会事件构成,比如何时何地出生、父母是谁、受到何等程度的教育、是否结婚、从事何种职业、居住在何处等”。[2]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对于身份有着不同的认识。本质主义认为,“身份是一种常驻不变的稳定状态,人一旦从社会获得了某种身份,便意味着他获得了与此种身份相适应的种种权利与义务”。[3]建构主义则认为,“身份是行为者通过其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和他身外的或者未曾预料到的经验相遇,并把某些经验选择为属于自身东西的过程。因此,身份是在演变中持续和在持续中演变的”。[4]我们认为,对身份的认识恰恰应是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结合,即:一是本质性的把握,表现为对个人先赋角色或先天因素的考察;二是建构性的把握,表现为对个人自致角色或通过努力后天获得地位的分析。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个体的“个人身份”。 在本文中,“个人身份”特指在质的研究场域中,研究者自我的重现、建构与革新的特征。也就是说,我们讨论研究者的个人身份是基于一个前提:在质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研究过程是一项涉及个人体性、情感与性灵的工作,研究者个人身份的构建、形成与发展是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当中的。伴随着研究的进程,研究者自身其实也发生了变化。我们解析研究者个人身份主要从三个维度:第一,研究者的体性特征与质的研究。表现为研究者的性别、年龄、个性倾向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其他个人特征对研究过程的影响。第二,研究者的个人冲突与质的研究。表现为研究者个人在质的研究中对研究的“适应”与“调试”的过程。第三,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间的研究关系与质的研究。表现为研究者在研究中一直努力维护的与研究对象间的研究关系。 研究者个人身份问题分析的必要性体现在: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将贯穿整个研究过程,而“研究者个人的前见和偏见是使他成为现在的‘他’的关键。他个人的看法和生活经历构成了他现在所拥有的研究能力,并且决定了他向世界的某一个方面开放自我”。[5]研究者“个人身份”的体认直接关涉到研究目的的厘定、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过程的实施以及研究结果的解释。因此,有必要对研究者的个人身份进行审视和研究。 二、研究者个人身份的解析 (一)研究者体性特征与质的研究 体性特征是与个体的肉体、性格等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特征。人类学家阿曼达·科菲在其作品当中曾多次提到研究者的体性问题。在他看来,研究过程必然是一项涉及身体的活动。[6]个体由于自身“体性”状况的差异,在研究过程中也显现出不同的研究取向。研究者个人的体性特征涉及面广,从研究者的身材与体型、毛发与肤色、穿着与举止到研究者的性别、年龄、性格等等都是研究者体性特征的范围。本文将其重点放在性别、年龄与性格的分析上。 性别身份与质的研究。性别身份主要指由性别生理差异带来的心理倾向、性别意识与社会特征等。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男女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女性观察力较强,擅长形象记忆、情感记忆与运动记忆,在个性倾向性上更容易显示出“人物定向”;男性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优于女性,在个性倾向性上更容易显示出“物体定向”。女性缠绵而细腻,男性粗犷而宽容。女性较脆弱,容易动摇,男性则坚定,果断刚毅。性别身份的这些差异带来了质的研究上的不同取向。比如,在选题上,男性研究者通常关注物、注重事,更愿意选择宏观问题;女性研究者通常关注人、注重情,更愿意选择微观问题。在方法上,男性研究者通常定向于物,喜欢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测量法;女性研究者通常定向于人,喜欢观察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所以,男性与女性做质的研究各有优劣,应该注意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