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作 者:
陈琳 

作者简介:
陈琳,徐州师范大学 信息 传播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 陈琳,教授,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数字媒体艺术、数字摄影(chen16666@126.com)。

原文出处:
中国电化教育

内容提要:

全球化、信息化、终身学习、创新型国家建设等,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时代化的新要求,必然要求创新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在论述创新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设计:提出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新定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研究的专门人才和信息技术教师;论述了目标导向、三维一体、四项全能、T型拓展、开放借力等创新的教学计划设计思路和理念;探讨了建立“333”师资队伍,创新业界锻炼制、学年作品制、能力领衔制、能力及创新学分制、项目培养制、多元评价制、多证书制、竞赛激励制、双实习制、跨国跨校远程培养制等创新培养制度,最后探讨了课程创新设计的问题。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10)10—0021—07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呼唤

      进入21世纪,世界及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对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时代性的新要求。从整体上看,尤其是以下诸多方面对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时代性的新要求、高要求。

      一是全球化。“我们在2000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全球化3.0版本。3.0版本将这个世界从小号进一步缩小到微型,并且将竞争场所夷为平地”[1],自从我国加入WTO后,经济越来越多地卷入全球化浪潮,必然要求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国际性视野的教育技术学专门人才。

      二是教育信息化。大发展于本世纪的教育信息化是时代性的产物,是全新的新生事物,21世纪的教育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围绕教育信息化开展工作,这必然要求从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和促进教育现代化视角设计和培养教育技术学本科专门人才,培养能够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并能胜任教育信息化建设任务的专门人才。

      三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近几年我国GDP总量在全球排名扶摇直上,2003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位还只为第七,2010年将跃升为全球第二,我国在建设经济大国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实现了“中国自造”向“中国制造”的转变,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在此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迈进,由产品的技术模仿向技术的开发创新的迈进,历史性地提到了国人面前。我国相应提出了创造型国家建设、建设人才资源强国等发展战略,这必然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大历史性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培养具有远大抱负和不懈追求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

      五是基础教育改革。我国《教师教育标准》即将出台,将对教师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基础教育的教育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必须适应这种新变化,要能为教育改革的深入提供理论、技术和方法支持。

      六是知识爆炸、科技产品开发加快。世界正处于知识大爆炸时代,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知识的淘汰率很高,学习能力将是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知识素养的显著标志。在信息化时代,大学本科生从他毕业那年开始算起,其每年的知识淘汰率是20%,即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每年将被淘汰掉20%,如果不通过再学习进行“充电”,5年之后就和一个普通的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差不多了。20世纪50年代人类知识的总量翻一番要50年,到21世纪20年代人类知识总量翻一番的时间是73天[2]。很显然,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学习阶段、工作阶段的模式将一去不复返,任何人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终身学习,未来社会将是学习型社会,且学习型社会并非在遥远的未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确定的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并指出:“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3]这意味着学习型社会实现指日可待,正因为此,我国《教师教育标准》将“终身学习”作为教师的入职标准,不仅如此,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为学习型社会做准备,具有学习型社会所需具备的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能为学习型社会开发平台、建设资源和创新方法。

      七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于1999年的我国高校的大扩招,使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得到快速发展,由1999年的39个办学点增加到2008年的224个本科办学点[4],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由数量不能满足学校教育的需求,发展为有部分富余,从而可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技术的大教育观服务,还教育技术的历史本源,即面向大教育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教育技术前身的电化教育,在我国本身就是从社会教育开始。实践表明,社会教育同样需要并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因此,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化教育的高等教育,要求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两栖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求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培养寻找新市场,拓展新疆域。

      由此可见,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对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发展,满足需求。适应与满足是有层次之分的,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的普通要求是必须适应社会的新变化,满足社会的新要求,高要求是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新时期的教育技术院系的领导和专家、学者,有责任、有义务按最高要求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教育技术历史使命所使然,因为她追求的是教育的最优化。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主要包括四层涵义: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则为“目标+过程与方式”。“过程与方式”又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要把握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依据客观变化着的条件,不断改革和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应该成为引领和推动时代发展的先行者和生力军[6]。

      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该是全方位的,但考虑到人力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分清主次,抓住主要方面改革创新。

      (一)培养目标定位创新设计

      信息时代赋予教育技术工作者新的使命,要求教育技术人是教育信息化的开拓者、建设者、管理者、实践者、研究者,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技术、方法、平台、资源等支持[7]。新时期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适应时代的这种需要,为此我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初步信息化时期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培养定位,应该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研究的专门人才和信息技术教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