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村庄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以广西瑶族M村为例

作者简介:
郭占锋(1977-),男,陕西咸阳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与发展人类学,北京 100193;罗树杰(1966-),男,壮族,广西象州人,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民族政策理论与政策、文化人类学,广西 南宁 530004;李小云(1961-),男,陕西定边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发展与扶贫。北京 100193

原文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最近几年,各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兴未艾,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广西金秀瑶族M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的调查分析发现,由于政府引导政策和扶持资金的缺位,私人或企业的资金注入缺乏连续性,以及社区村民缺乏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准确的发展定位,从而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面临难以突破的瓶颈。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同时要保持政府、企业、社区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以确保在“发展”中“保护”,在“创新”中“发展”。


期刊代号:G01
分类名称:文化创意产业
复印期号:2011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0)11—0028—07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蔓延,世界的每个角落都难以脱离其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就连地处偏远、信息极为封闭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也被迫卷入了全球化的漩涡之中。恰如Tade(2004)所说的那样,全球化正在迅速改变社会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持续不断的全球资本主义在技术、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发展已逐步革新原有的社会基础。[1](P.10-11)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全球化就是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地域连接起来,即此地说发生的事件可能是由许多英里以外的异地事件引起的,反之亦然。[2](P.56-57)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在现代高新技术条件下的最新发展,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成熟的一个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向。[3]全球化作为一种来源于传统社会外部的推动社会变迁的动力,必然对传统社会产生冲击,促使传统社会对文化结构进行调整。全球化过程对民族文化来说就是一种文化的整合过程。对于任何民族来说,只要被卷入全球化的过程,那么其文化就必然要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时期,这是基本规律。[4]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就是在全球化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产业形态。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从总体上看,这些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比占据人口大多数汉族地区要缓慢得多,那么,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冲击,这些少数民族如何“应对”本民族的文化转型问题,已经成为学界讨论的主题。

      云南省是国内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从1996年开始,就率先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然而,距今发展已经有十余年,但是有学者认为,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还普遍只被作为旅游业资源的一部分,开发还处于平面、单一的状态。还没有形成民族文化产业链,即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发展,还有待进行深度开发[5];还不能算民族文化产业,至少它还没有成为让民族群众普遍获益的产业[6](P.132)。2006年,一部分非常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学者就云南六个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与农户的受益情况做了考察,发现少数民族地方政府还停留在只重视文化产业化“宣传造势”、“树立品牌”的宏观层面上,缺乏后续的规划以及长远发展的利益考虑;很少关注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在文化产业化过程的公平受益问题。[7](P.21-33)也有学者认为,当前文化产业化出现的最大误区是政府与企业主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忽视了少数民族文化拥有主体的文化权利和利益。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各级政府的文化产业化发展战略与规划偏离当地人的利益,使他们游离文化产业化进程之外。

      鉴于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推动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强劲势头,并使其能够从一开始就避免出现云南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忽视文化拥有者的公平受益问题,少走“弯路”,本文通过对广西大瑶山金秀M村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进行深度分析,探讨当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希望对少数民族村庄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金秀瑶族历史简介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瑶族聚居区之一,坐落于广西中部略偏东的大瑶山主体山脉上。大瑶山,又称金秀瑶山;历史上还称为大藤瑶山、大藤山。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中心为崇山峻岭,边缘为丘陵,西部和西南部还有小片平原及台地。金秀瑶山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交会之处,地质构造古老,气候因素复杂,土地肥沃;山峻水险、林密箐深、历代封建统治者鞭长莫及。[8](P.1)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初年,瑶族始从湖南、广东等陆续迁徙至县内。[8](P.5)1952年5月28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第一个瑶族自治县——大瑶山瑶族自治区成立。1987年底,全县面积2494.85平方公里;共计134763人,其中瑶族45196人。[8](P.1)1966年4月,改称金秀瑶族自治县,[8](P.198)是全国最著名的瑶族聚居区域和瑶族研究基地之一。[8](P.2)金秀自治县虽然只有瑶族人口5万多人,不到全世界320多万瑶族总人口的2%,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却是世界瑶族的十分重要的中心之一。金秀瑶族与其他瑶族相比具备研究的典型性。

      (一)金秀瑶族包含了中国瑶族的主要支系

      中国瑶族支系繁多,但从语言学角度来划分,主要分为瑶语支(以“勉语”为代表),苗语支(以“布努语”为代表)和侗水语支(以“拉咖语”为代表)三大支系。按自称分金秀瑶族为盘瑶、坳瑶、山子瑶、花蓝瑶和茶山瑶五个族群。盘瑶、坳瑶和山子瑶都操“勉语”,其语言和语法基本相同,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花蓝瑶所操的“炯奈”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茶山瑶所操的“拉咖”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中国瑶族三大支系在金秀大瑶山都可以找到。民族语言学家毛宗武强调指出:“就全国来说,只有金秀瑶族自治县五个不同自称的瑶族,使用了三种瑶族语言”。[9](P.109)而且,金秀是茶山瑶惟一的聚居地,长洞乡的盘瑶勉语口音在制造瑶文过程中被专家定为瑶语的标准口音。

      (二)金秀瑶族保存了丰富多彩的瑶族文化

      瑶族历史悠久,曾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许多地区的瑶族传统文化基本失传,而在金秀大瑶山还比较完整地保存。历史上金秀大瑶山山高路陡,官府对大瑶山“统而不治,管而不辖”。明清时期至1940年以前,这里既无官府衙门,也没有“瑶官”、“瑶长”之类的官府代理人,金秀瑶族人民依靠自己传统的组织和制度来实行“高度自治”。在这种制度管理下,瑶族人民不向官府缴纳“皇粮国税”,也不承担徭役兵役,过着“自律自治、自耕自食”的生活。这种状况,在其他地区的瑶族历史上是难以见到的。因此,瑶族文化得以有效地保存流传。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例如山地耕作文化、神话传说、民歌和石牌文等保存得十分丰富。瑶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如“做功德”、“做洪门”、“跳盘主”、“爬楼”、“点火把”、“找同年”等也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学者研究瑶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