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税费制度演进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税费负担变化趋势的历史解读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丹莉,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北京 100009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尝试从工业化进程的视角解读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税费负担的变动。基于统计数据,本文首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的农民税费负担与农民所得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估算,进而结合对后发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农村税费政策倾向的考察来分析和解释这种变化。农村的税费制度本身是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反映,它的变迁与更替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对农民税费负担问题的讨论,其意义并不只在于为农民增收减负这么简单,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来看,它关系到农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工业化目标的最终实现。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1 年 04 期

字号: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税费负担情况的演变

      我国农民的税费负担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首先是各种农业税(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等等);其次就是“费”,包括各种用途的集体提留、集资、摊派等。为了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税费负担①的演变情况,笔者根据历年的农业各税、集体提留和农民所得总额②等数据绘制了图1。图1中包括三条曲线,最下面的一条曲线代表历年的农业各税与农民所得之比,中间的曲线代表历年的集体提留③与农民所得之比,最上面的一条曲线代表历年的税费负担④与农民所得之比,即第三条曲线由前两条曲线加总而得。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无法找到1950-1957年这一时期内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的相关数据,因此,图1中1957年以前的情况只有税费负担与农民所得之比一条曲线,这一曲线是依据财政部编撰的《中国农民负担史》提供的资料推算得到的⑤。为了进一步考察税费负担/农民所得这一指标的变动趋势,笔者以图1的数据为基础计算出了该指标的环比增长率,如图2。图2可以更清楚地展示,该指标究竟在哪些时点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变化以及它在某一个时段内的变化趋势与特征。

      

      图1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税费负担概况

      说明:1.数据来源:(1)农业各税数据来自历年《中国财政年鉴》。(2)1958-1981年各年度的集体提留、农民所得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8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第209页;1983年及1983年以后各年度的集体提留、农民所得数据来自历年《中国农业年鉴》。1982年集体提留和农民所得数据为作者根据《中国农业年鉴(1984)》(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提供的1983年相关数据及其与1982年相比增减比率计算而得。2.“集体提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的发展时期包含的内容稍有不同:(1)在人民公社时期,“集体提留”主要指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2)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后,“集体提留”一般由以下两个部分构成:①村提留(含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及其他提留);②乡镇统筹费(一般包括乡村两级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乡村道路修建等各项内容);此外,“集体提留”还可能包含少量的其他提留统筹费。(3)从2003年开始,“集体提留”主要由农业税附加(其中主要包括村组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及办公经费等项)和“一事一议筹资”两部分组成。由于没有找到2006年、2008年的“集体提留”数据,因此,图中集体提留/农民所得、税费负担/农民所得两条曲线中相应时点的内容缺失。3.因笔者未能找到1966-1969年间除农业各税外的其它数据,故图中曲线不包含这几年的情况。

      

      图2 新中国成立以来税费负担与农民所得之比的年增长率变化趋势图

      根据图1和图2,1949年以来农民税费负担的变化可以粗略地被划分为几个时段:1957年以前是农民税费负担相对稳定的一个时期,税费负担与农民所得之比大致维持在10%-20%之间。这种情况在1958年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图中的曲线清晰地反映出1958年成为建国后农民税费负担的第一个拐点,税费负担/农民所得在这一年突然上升至37.29%,以此为基础,1959年仍有所提升,而在1960年出现大幅度回落,和1959年相比,1960年降幅高达49.09%。此后,农民的税费负担又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尽管稳定,但整体上明显高于1957年以前的水平,税费负担与农民所得之比基本维持在20%-30%之间。1980年可以视为建国后农民税费负担变化的第二个拐点,虽然和1979年相比,1980年的农民税费负担降幅并不大,但这是自1958年以来税费负担与农民所得之比第一次低于20%,在随后的几年当中,农民的税费负担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1984年。第三个值得关注的时点是1985年,这一年的农民税费负担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上升,从1985到1989年,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税费负担相对较重的一段时间,税费负担/农民所得大概在10%左右。而从1990年开始,农民的税费负担又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自2000年起,各种提留统筹费的下降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特别是工业化的进程对农民税费负担的这一变化趋势作出解释。

      二、工业化启动与农业剩余提取

      新中国在经历了短暂的经济恢复之后,很快就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党和政府决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⑥。工业化目标的确立与迅速推进,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我国在随后几十年当中的经济运行方式和发展轨迹,因此,它是我们研究新中国农民税费负担变化的逻辑起点。

      (一)重工倾向的工业化战略的启动与农业剩余提取

      按照一般的规律,在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大多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进而向技术密集型演变⑦,也就是说,通常可能会从纺织、食品等等非耐用消费品行业起步,逐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然而,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却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明显的重工业倾向。1953年,新中国的“一五”计划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就是“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⑧新中国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工业化道路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毕竟,在讨论工业发展模式时,没有任何根据可以证明,所有的国家必须遵循既定的模式去发展⑨。而当时这一发展战略的选择也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它是政治、外交、国际环境、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