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年间货币流通的民间形态

——徽商志成号商业账簿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勇虎(1962-),男,安徽安庆人,黄山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黄山学院社会科学系,安徽 黄山 245041

原文出处:
安徽史学

内容提要:

本文依据咸丰年间徽商志成号经营账簿中的有关货币资料,研究了银钱流通的民间形态、民间用币的类型和种类,以及货币的比价变化,从中揭示出行会组织、民间约定惯例对银钱民间流通的影响;洋钱等民间货币的流通,显示出民间用币多样性,以及货币制度的紊乱;货币比价的变动,既是地方金融市场货币流通规律的反映,也与战争的影响密切相关。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1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11)02-0109-08

      货币流通实际上涉及国家与民间二个层面。在已有的学术成果中,学者们偏重于货币制度层面的研究,在资料的利用上,主要是官府政令、法律条文,以及时人著述如文集、笔记、方志等等;而货币流通的民间形态研究不多,尤其是利用商业文书档案研究商业经营与民间货币流通的论著则更为少见①。遗存晚清徽商志成号商业账簿数量巨大,共76册,是目前所见单一商号遗存文书最多的商家。这批账簿在记录商业经营具体环节的同时,还详细记载了交易过程中的货币支付,以及货币兑换业务,为商业经营与货币流通的民间形态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该系列账簿登录的时间为咸丰年间,正值中国社会大动乱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货币制度最为紊乱的时期,账簿完整地记录了此一时期基层社会货币流通的基本格局。本文即以这批商业账簿为依据,结合其他商业账簿文书,试从商号的经营活动中,考察咸丰年间货币流通的民间形态。

      一、志成号账簿与经营情况概述

      徽商志成号商业账簿现藏于黄山学院徽州文化资料中心,2004年购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同时收购的还有万龙号商业账簿5册、泰和号商业账簿1册,以及宗谱、寿诞与丧葬开支簿2册。其中,5册万龙号商业账簿分别为同治元年、二年《银总》、《钱总》,1册泰和号商业账簿为《泰和号道光三十年庚戌吉立银钱总》。76册志成号商业账簿,时限始自咸丰元年(1851),迄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年连续,不曾中断,详细记录了志成号历年进货、销售、开支、结算等经营实态。这些商业账簿大多保存完好,簿面记录了立簿商号名称、时间和账簿类型。簿面自右向左分为3行,右行写有“志成号”或“志成志记”、“志成和记”等字样,用以表示商号名称;中行写有“咸丰××年新正月立”等字样,用以表明账簿设立时间;左行写有“银钱总”、“暂记”等字样,用以表示账簿类型。同时,所有账簿书根处也标有立簿商号名称、时间和账簿类型,如“庚申志记贰号暂记”。个别账簿虽封面残破,但书根处文字依然完整,据此同样可以判断账簿名称。

      遗存志成号商业账簿类型多样,主要有银钱总录、暂记簿、謄清簿、收支簿、进货簿和盘货簿等。其中银钱总录账簿20册,记载咸丰元年至十一年的银钱收支和“日生”情况;预支类账簿5册,记录咸丰元年至五年不同人员支钱情况;杂用类账簿4册,记载咸丰三年至六年的支出钱额情况;謄清类账簿9册,记载咸丰九年、十年、十一年客户支取货物数量及金额、欠余情况等;暂记类账簿26册,记录咸丰六年至十年经营的初始状态,属于原始交易凭证;盘货类账簿3册,记录志成号各年度的年初、年末对上年销售后余留货物的盘点;货源类账簿6册,主要为志成号进货的历史记录;旧该类账簿3册,所谓“旧该”,即是对历年债务情况的清算、核算。旧该类账簿主要记录志成号客户历年来拖欠的钱款等债务情况。

      依据上述账簿文书资料,笔者考证了志成号的基本情况以及内部结构。志成号店主人为汪姓,徽州婺源东乡人,具体姓名与详细住址限于资料无从考证。从账簿的构成体系与记载的经营活动内容看,志成号为总号,下辖志成志记与志成和记二家分号。但总号志成号并不是经济实体,而是与志成志记合署。根据账簿记载的开支内容,志成和记受到总号的严格控制,包括工资、俸金在内所有的经营性开支均由总号志成号代为支付,显示出分号志成和记没有独立的财权。依据账簿有关地名的记载,考证出志成号、志成志记的经营地点为江西省乐平县南街。由于资料的缺乏,分号志成和记经营所在街巷的具体方位不明。根据进货账簿与盘货账簿的记载,以及簿册钤盖的图章印文“志成布号”等内容,判断志成号以布匹销售为主要业务,且十多年连续不断②。

      与此同时,志成号及分号兼营银钱货币兑换业务。志成志记、和记咸丰元年至十一年《银钱总录》、咸丰六年至十一年《暂记账簿》中存在着大量的银钱、洋钱与制钱兑换记录,这些记录一方面是研究晚清时期银钱兑换的珍贵资料,另一方面也说明志成号在经营布匹零售主要业务的同时,兼营银钱兑换业务,从中获取差价(详见下文论述),表现出清代基层社会普通商号同时兼营货币兑换的基本特点③。

      此外,依据账簿内容和相关信息,可以考证泰和号、万龙号经营种类,以及二者与志成号的内在联系。《泰和号道光三十年庚戌吉立银钱总账簿》中存有一份订货“代办”单,尾部存有2.7cm×2.7cm“泰和盐行”红色四方印章。《万龙钱号同治元年春王月立银总》封面钤盖有3.1cm×3.1cm“万龙钱号”红色印章。据此可知,二家商号分别为盐号、钱号。从账簿记载的内容可知,志成号与泰和号、万龙号都有经济往来。《泰和号道光三十年庚戌吉立银钱总》记:“四月十一,收志成号钱20500文。”万龙号同治元年账簿中也记载了其与志成号的经济往来:

      桃月初二,收志成净钱4000文。

      十四,付志成号钱5233文。

      廿二,收志成钱1680文。

      四月十一,收志成钱689091文。

      巧月初二日市,支钱1924文,付志成④。

      上述记载表明,三家商号之间的往来较为密切。如前所述,志成号的经营地点为江西乐平,故泰和号与万龙号的经营地点也应该大体在同一位置。

      总之,遗存志成号经营账簿数量巨大,系统完整,内容丰富。依据这些账簿资料,可以考察商业经营与货币支付、兑换等货币流通环节,进而显示出咸丰朝货币流通的民间实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