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取向的三次转型: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回顾与前瞻

作 者:

作者简介:
何爱国,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原文出处:
东吴学术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1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编制并实施了十一个五年规划。这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目标指向均着眼于使国家较快地富强起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执行,结束了我国现代化进程长期徘徊不前的历史,向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人民生活步入小康水平,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从发展取向看,十一个五年规划先后历经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三大阶段。目前正处于完善市场化,推进城镇化阶段。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仍然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继续完善市场化,深入推进城镇化,建设和谐社会,培育生态文明。

      一、“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以工业化为重点,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一九五三-一九八○),以工业化为中国发展与现代化的根本取向,当时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互相排斥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取向。这五个五年计划,偏重经济发展计划,对社会发展计划有所忽视。其发展目标主要着眼于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生产方式由小农经济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早日完成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四个现代化,赶超苏联、英美等先进工业化国家。现代化被理解为与苏联(生产关系方面)与西方趋同(生产力方面)的线性时间赶超关系。其所有制构成是单一公有制,国有制为主导方向;管理形式是中央计划经济,市场调节的空间极其有限;工业化模式主要是学习苏联模式,工业化路径是重工业优化发展,生产资料工业优先发展;发展指标以产量指标为主,要求过细,量化过多;现代化目标是超英赶美的四个现代化,赶超时间过短过急;发展方法上强调解放思想与非常规发展,加上群众运动与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方面高度重视与国力国防有关的经济建设;企业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建构整全的单位社会;出于国家富强的迫切诉求,社会化(社会主义改造与向共产主义过渡)、工业化、国防建设均要求过快过急;积累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慢;城乡二元分割,城市化进程基本停滞,城市化程度低。

      “一五”计划(一九五三-一九五七),从一九五一年着手编制到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日在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历时近五年之久。是在缺乏经验,借鉴苏联,边设计、边编制、边实施、边修改、边补充的情况下进行的。其理论依据是列宁过渡时期理论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其政策依据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为基本任务,其中工业化为主体,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工业建设是“一五”计划的中心,而在苏联援助下的一百五十六个工业单位的建设,又是工业建设的中心。五年的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建设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占55.8%,其中,工业投资占基建投资的58.2%,实际投资为56%。重工业为重点,是轻工业投资的7.9倍,重工业实际投资占87%,轻工业只占18%。生产资料工业投资占工业总投资的88.8%,生产性建设实际投资为78%,消费资料工业投资占工业总投资的11.2%,消费性建设实际投资为24%,生产资料产值增长126.5%,消费资料增长79.7%。内地为主要投资地区,694个限额以上工程有475个在内地。在工业发展结构中,以发展现代性工业为主,现代性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由一九五二年的26.7%上升到36%。国营工业产值增长130.1%,公有工业产值将占工业总产值的87.8%。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工业年均增长率预期为14.7%,实际达到19.2%,但就工业水平而言,还是落后的。①“一五”计划对农业、交通、商业、文化、教育、科研、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均有所关注,兼顾了重点与一般,基本做到综合平衡,需要与可能尽可能得到结合。“一五”计划期间正是市场经济体制向计划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时期,因此,“一五”计划是直接计划与间接计划结合。“实际上只有国营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铁路运输、重大水利工程是直接计划,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都是间接计划,也就是说直接计划在‘一五’计划中大约只占40%左右。”②

      “二五”计划(一九五八-一九六二),开始编制于一九五六年初,中共“八大”讨论通过,后来在“大跃进”思想的指导下重新编制。“二五”计划重点是煤、电、油等动力工业和冶金、化工等原材料工业。③工业化战略是:在全国建立强大的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同时,各协作区都应当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不同水平和各有特点的工业体系,各省、市、自治区也都应当建立起一定程度的工业基础。发展目标是:提前建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创造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一九六二年钢产量达到8000万吨至1亿吨,提前五年实现十二年科学规划,在主要科学技术部门赶上世界先进水平。④根据毛泽东与中共中央的决定,国家计委以8000万吨钢为纲(争取1亿吨钢的方案),编制了新的五年计划,要求一九六二年工业总产值约达57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53%左右。工业产值将达到工农业总产值的70%左右。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得到迅速发展。⑤“二五”计划是一个以钢为纲、高速超英赶美的、急于实现现代化、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大跃进”计划。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导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困难,不得不做出大幅度调整。使得“二五”计划实际上延期到一九六五年。欲速则不达,是“二五”计划的深刻教训。

      “三五”计划(一九六六-一九六七),原本是准备把它编制成大力发展农业、适当加强国防工业与基础工业的“吃穿用计划”,一九六五年以后重新编制的“三五”计划则突出重工业、突出三线建设。方针、任务是,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积极地、有目标、有重点地发展新技术,努力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建设规模是800亿元到900亿元,按区域分,三线地区占333亿元,二线146亿元,一线173亿元,未分地区197亿元,三线地区总投资大体为360亿元左右。按产业部门结构分,重工业408亿元,交通运输133亿元,农业林业水利120亿元,国防工业87亿元,轻纺工业37.5亿元,文化教育科学22亿元,小三线17亿元。⑥

      “四五”计划(一九七一-一九七五)的初期计划仍然是过分突出重工业、集中力量进行三线建设,要求建立不同水平、各有特点、各自为战、大力协同的十大经济协作区,初步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到一九七五年,钢3500万-4000万吨;,煤4亿-4.3亿吨。鉴于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市场供应日益紧张,一九七三-一九七四年做了三次调整。适当改变了以备战和三线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要求把钢铁的品种与质量放在第一位,把农业发展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沿海工业基地的生产潜力,适当发展沿海工业,减少经济协作区数量,经济协作区由十个改为六个。⑦纠正军民分割、建立独立经济区域的做法,增加农业劳动力,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扩大对外贸易。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