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经济思想及儒家经济观新释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文胜(1964-),男,河南睢县人,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思想史与理论经济学,湖南 长沙 410205;白勇(1981-),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大学经济学硕士,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学,湖南 长沙 410205

原文出处: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大学》是儒家众多经典的心要,对《大学》经济思想的正确评价是研究儒家经济学说的关键。当前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研究中分歧较多的儒家“义利观”、“本末论”、“生财之道”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大学》经济思想的研究加以澄清。同时,《大学》经济思想以及儒家经济学说对现代和谐社会构建与中国经济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1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0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36(2010)05-0012-06

      在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中,古代经济思想史是研究最早、最为成熟的学术领域之一。当前这一研究领域虽然理论性研究成果较多,但应用性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如何在理论性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应用性研究成果,是这一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内容的扩展,以及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对古代经济思想进行评价。在古代经济思想史中,儒家的经济思想长期处于主流地位,是古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中心。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的经济思想是其后儒家经济思想的源头。最能体现孔子经济思想的当然是《论语》,然而从《论语》中我们难以看出儒家的经济思想体系。最能简洁明确地表述儒家经济思想体系的首推《大学》。宋代理学家将《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将其置于篇首,可见《大学》在宋儒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大学》之所以如此受到宋儒重视,是因为《大学》是儒家学说的纲要。《大学》用极简短的篇幅高度概括了儒家的理论体系与修学方法。“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1]

      从经济思想史研究的角度看,《大学》可以看做是一篇儒家经济学说概论,所谓“《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大学》对儒家的“经世济民”思想从理论的高度进行了深刻的阐发。因而,重新认识与评价儒家经济思想,应当从解读《大学》经济思想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在当前中国经济学建设及现代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应用价值,也应当从研究《大学》经济思想的现代意义开始。

      一、儒家的理论体系

      儒家学说是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同时蕴含着哲学、教育、经济等思想内容。从经济思想的角度看,儒家的整个学说就是儒家的经济学说——“经世济民”之学。研究儒家的经济学说必须首先认识儒家的学说体系。以往对儒家经济思想的研究虽然也注意到了儒家的思想体系问题,但对儒家思想体系的认识却不够深入全面。当前对儒家经济思想研究的创新,首先在于对儒家思想体系认识的深化。而《大学》对儒家的学说体系作了深刻而简明的总结,是研究儒家思想体系最好的切入点。

      宋代朱子将《大学》的思想体系归纳为“三纲”、“八目”。“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八目”既可以看作儒家的教育思想体系,也可以看作儒家的经济学说体系。以“明明德”为核心即是教育思想,以“亲民”为着眼点就是经济思想。实际上儒家的教育思想、经济思想乃至哲学思想等是一体的,在儒家的学说中并没有这些区分。

      《大学》的“三纲”是儒家学说的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把握这“三纲”就把握了儒家学说的基本纲领。因而,对儒家经济思想的研究必须首先研究这一纲领。“三纲”实际上只有“明明德”、“亲民”两纲,“止于至善”只是“明明德”、“亲民”两者达到圆满。“明明德”是儒家的心性之学,“亲民”则是儒家的经济之学或治平之学。心性之学重在修身,经济之学重在治国。所以儒家学说被称为一种“内圣外王”之学。

      “明德”是指人先天本具的智慧与德能。“明德者,人之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1]儒家认为人人都具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与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3]这种良知与良能的本体即是“明德”。“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觉明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4]86“明德”虽人人本具,然而普通人由于被私情所蒙蔽而不能显现。为使其重新复明,必须通过道德教育。“(明德)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1]3孟子提出,儒家的学问即是找回先前丧失的本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3]334王阳明则称儒家的教育为“致良知”,“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4]543

      《大学》中的“亲民”即是“经世济民”,“亲民”的基本内容包括富民与教民两个方面。《论语》中孔子与弟子冉有的车中对话讨论的就是这一问题。“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5]143孟子也强调,推行仁政,必须首先发展经济,以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然而,经济发展之后,还必须及时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3]259西汉董仲舒也曾提出:“先饮食而后教诲,所谓治人也。”[6]儒家的经济学说与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儒家的经济学说包括道德与经济两大方面,而西方主流经济学却将道德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研究范围之外。

      “八目”是“三纲”的具体落实,是儒家经济学说的总原则。其中“明明德”可分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亲民”则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项内容。“明明德”的四个步骤也可以用“修身”来概括,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以“修身”为基础,所以《大学》提出,“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西汉董仲舒也曾提出:“先饮食而后教诲,所谓治人也。”[6]用经济学的语言加以解释即是:儒家经济学说的哲学基础是儒家的心性之学,或者道德问题是儒家经济学说的基础。因而,研究儒家的经济学说必须首先对儒家的心性之学与修身学说有所体悟。儒家心性之学用现代哲学表述包括儒家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中庸》、《周易》对本体论与认识论有较多的讨论,《大学》则主要研究方法论问题。现代哲学家往往认为儒家哲学是唯心主义哲学,实际上,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唯心主义评价儒家哲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