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埠际贸易的网络体系(1885-1940)

——基于海关数据的分析

作 者:
王哲 

作者简介:
王哲,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晚清—民国埠际贸易网络体系的发展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传统经济的转变过程,其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885-1904年的快速扩展阶段;1936-1937年的战前埠际贸易发展的最高峰;1938年以后战争期间的非常规阶段。引人注意的是,埠际贸易的空间分布在百年尺度上变化极其剧烈。长江南北有较大的区域性差异,南方埠际贸易网络更为复杂。埠际贸易仅仅具备中等的空间集中程度,枢纽城市的贸易权重在研究时段内渐趋走低,中小城市港口直航渐成趋势,这种发展态势在抗战爆发之后略有反转。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1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10)09-0105-07

      商品生产出来并融入流通渠道是资本积累的起点。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停滞或衰退,归根到底是看其有限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是优化了还是劣化了。①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是衡量城市间以及城市所在区域间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也是构建某一区域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最主要数据。同样,在经济史研究中,远距离的物品贩运是生产力提高的显著指标。②晚清—民国时期,国内贸易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着深刻变革,埠际贸易的网络体系也同步而动。一般认为,国内贸易的节点分为枢纽性城市、中等商业城镇和农村集市三个等级。③当时国内贸易结构的基础是数以千计的基层集市,它们与较高级的市场——中等商业城镇(开埠或未开埠)——发生关系,最高的层级才是与上海、广州这种开埠枢纽性城市连接起来。而所谓的远距离贩运,多发生在枢纽性城市—中等商业城镇之间所形成的网络体系中。各区域的特色经济分工业已形成,长途贩运强度增大。④学界一般认为,晚清—民国的国内贸易网络按传统标准衡量是高度发展的,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虽然如此,仍不可忽略其意义,因为晚清—民国时期,国内经济通过分工和交换产生亚当·斯密型的发展动力,在生产力和产业结构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活力。因此,国内埠际网络的构建和长期发展趋势,在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中具有指标意义和重大研究价值。

      国内商品流通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其网络体系及发展特点如何,是笔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考察枢纽型城市与中等商业城镇这一层面的埠际贸易,并讨论其较长时间的波动。这样的研究方式已有先例。吴承明提出,可以用海关的出口统计与“土产国内贸易统计”来反映中国近代的长距离贩运贸易。⑤因时代所限,吴未能获得各埠间贸易的完整资料,仅根据海关的统计资料⑥对20世纪30年代的市场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此外,吴又对1869-1908年间的国内市场情况做了进一步讨论⑦,但使用的仍然是不完整的埠间贸易统计与厘金数据。近年来,国内研究的关注点在晚清—民国埠际贸易方面,集中于单个港口、两港之间或者港口与腹地之间的联系,这方面的论著与论文成果颇丰。⑧类似上述的货物、货币以及人员的城际流动,则是城市史研究的当务之急。⑨但到目前为止,尚未看到关于整体开埠后埠际间贸易的网络及其演变特点的论著。香港受控于英国以及台湾割让给日本之后,在海关统计中及相关论著中,其多半作为国外部分进行统计。本文以整体中国的空间为研究范围,将香港、台湾视为中国的一部分并纳入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必将需要重新进行细致的计算。

      一 旧海关史料的选择与处理方法

      本文的埠际贸易包括:洋货抵达开埠口岸或转运到其他开埠港口的过程(海关统计中Trade in Foreign Goods:Imports and Re-exports部分);土货出口前转运至离岸港口这一个过程,以及不以出口为目的的国内埠际间贸易(海关统计Trade in Native Produce:Imports and Re-exports部分)。本文所研究的埠际贸易仅特指经过海关完税的国内流通部分,是国内商品物流的一部分,反映其一个方面特征(铁路、公路和木船运量之和,在上世纪30年代,约为轮船的三倍左右,但是囿于资料,无法精确统计⑩)。

      1.研究时段:1885-1904年和1936-1940年

      关于1885-1904年,所依据的材料是《中国旧海关史料》,共170册,时间跨度从1859年到1947年。(11)其中,逐关记录来往的埠际贸易数据。在1902年以前,基本上只统计国外船只,此后海关周围25公里常关归由海关管理,民船才列入统计。该《史料》以英文为主,后期辅以中文。关于1936-1940年埠际数据,采用郑友揆等经过再整理后的海关数据,与前者数据同源,但未录入香港和台湾的贸易数据。为了数据的完整性,同时保证两个时间截面对比的科学性,笔者将《中国旧海关史料》中对应年份逐年分析,在国家间贸易中抽离出了香港与国内各埠数据并逐年加入前述资料。遗憾的是,原始资料中将台湾淡水和打狗合计而无从区分,只有舍弃。本文所讨论的46个开埠港口分别是:大连、天津、烟台、青岛、重庆、汉口、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九龙、安东、牛庄、秦皇岛、龙口、威海、万县、宜昌、沙市、长沙、岳州、九江、芜湖、南京、镇江、苏州、杭州、温州、三都澳、汕头、拱北、江门、三水、梧州、南宁、雷州、琼州、北海、龙州、蒙自、思茅、腾越、淡水、打狗和香港。

      2.埠际间贸易流联系强度的测度

      一次埠际贸易的发生,两个海关有记录。如一船煤油由江海关转口到汉口关,江海关的记录为出口,汉口关记录为进口,且其记录具备一定的时间差(甚至有可能计入不同年份)。由此,埠际数据采集有两种方式:采集所有46港口埠际出口值,或者采集所有46港口埠际进口值,二者为同一矩阵的转置形式。本文采取前者,即采集所有海关的埠际出口数据,可以较好解决数据不同步的问题。对某年份的某港口而言,通过计算其逐关的洋货转口、土货出口之和得到其埠际贸易出口总值。与香港的贸易值则需在国际贸易中单独列出。通过上述计算,每一年均可得到46×46矩阵数据。同样,1936-1940年埠际数据采用前述《1936-1940年中国埠际贸易统计》,加入香港、台湾数据后,可以直接形成矩阵。本文贸易量矢量作图主要采用加州大学地理系FlowMapper开源软件,辅以GIS软件MapInfo。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