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贸易、投资等经贸活动的日益频繁,两岸对资本市场的金融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一直以来,两岸资本市场合作都严重滞后于两岸经贸的发展,使大量进入大陆的台资企业融资渠道匮乏,面临共同的融资困境。ECFA签署后,两岸资本市场合作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新形势下,两岸监管当局、证券从业机构应利用自身的优势,把握机遇,稳步推进两岸资本市场间合作,营造互利双赢的合作格局。 一、两岸资本市场合作背景 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渐回暖,两岸金融合作也迈向了一个新台阶。2009年11月16日,备受关注的两岸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MOU)的正式签署,标志着两岸金融交流合作正逐步迈向正常化和制度化。2010年6月29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正式签署,推动两岸经贸合作程度进一步加深,金融服务业部分内容纳入早收清单中,两岸资本市场合作也将进一步深化,为两岸形成持续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创造坚实的基础。 从已有两岸资本市场合作的文献来看,通常研究思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两岸资本市场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是从资本市场的主体、产品和制度等要素出发,研究两岸资本市场合作的具体方式。郑航滨(2007)①从产业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两岸经贸正常化以及大三通对双方利益的促进,并指出资本市场合作对台资企业在大陆技术升级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许振明(2008)②认为有必要加强两岸金融交流,推动两岸金融往来自由化和扩大资本市场合作,以提升两岸的金融竞争力。洪永淼、陈石(2009)③从以台湾在QFII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模式出发,对可供大陆证券市场借鉴的模式进行了探讨。郑鸣、孙全忠、陈石(2010)④通过对当前两岸证券市场合作与交流的主要障碍进行分析,提出要进一步扩大两岸证券市场合作与交流,加强两岸证券市场制度建设的协调,减少两岸证券市场合作的交易成本,理顺交流沟通的渠道等建议。邓利娟(2008)⑤研究认为,两岸三地资本市场的交流与互动虽然有法律上障碍,但可以利用多种管道规避,其中包括采取交易所对交易所互动、建立证券商或证券协会对话机制、透过WTO所提供单边及多边沟通平台、透过证监会国际组织(IOSCO)进行多边协调与运作、加强两岸民间交流活动等方式。 一直以来,两岸资本市场合作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随着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加快,我们面临一些新的经济制度环境和历史机遇,在新环境下,我们应以新的研究视角来审视两岸资本市场的合作,即从两岸资本市场的比较优势出发,探讨两岸资本市场的合作方式,推动两岸资本市场的融合,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两岸经贸的发展。 二、两岸资本市场合作效益分析 (一)两岸资本市场发展概况 资本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衡量一国或地区金融、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证券市场又是资本市场最核心组成部分,下文以证券市场为例,比较两岸资本市场的成长历程。大陆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陆续设立上海、深圳两个全国性的股票交易市场。大陆证券市场设立至今虽然只有20年,但是受政策支持及经济持续高速成长的推动,已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市场之一。台湾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早,经过数十年的历史演变,其规模及国际化水平均已大幅度提高,达到中等发达经济水平(详见表1)。
从两岸证券市场发展现状的比较可以看出,台湾证券市场虽然起步较早,但是从市值的扩张速度来看,远远落后于大陆,主要受台湾的经济总量和台湾产业大量外移的影响,增长较为缓慢。因此,从发展潜力来看,大陆的资本市场远胜于台湾市场,但台湾在证券市场深化的进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加上两岸具有相同的文化与习俗,台湾证券市场的许多发展经验可以给大陆很好的启发,表2对两岸证券从业机构进行了比较。
与大陆证券从业机构相比,台湾证券机构规模普遍偏小。大陆广阔市场下,仅有106家证券公司,而台湾就有87家,市场竞争激烈。无论从总资本、净资本还是盈利来看大陆证券从业机构表现均远超台湾;但台湾证券市场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的金融企业和人才,台湾证券从业机构在股指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市场上有丰富的经验,在融资融券等信用交易模式开展及风险防范方面也有较好的管理经验,这些赋予了两岸从业机构良好的合作基础,推动两岸资本市场合作对双方而言是互利双赢的结局。 (二)两岸资本市场的竞争力比较 关于两岸资本市场的竞争力比较,笔者根据两岸证券市场各自的特征,做了SWOT分析(详见表3和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