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差距问题

——香港的经验启示

作 者:
刘敏 

作者简介:
刘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刘敏(1982-),男,江西九江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

原文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香港在保持快速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但得益于完善的社会福利政策、相对公平的竞争、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及较高的富裕程度、现代稳定型阶层结构、相对开放的社会流动,贫富悬殊并未给香港造成明显的经济低效、政治不稳或社会动乱。香港的经验表明,要调节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应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增加公共服务开支,营造机会均等的竞争环境,培育中产阶层,防止阶层结构僵化。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11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01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1)06-0054-06

      一、香港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差距

      自20世纪50年代初启动工业化以来,香港连续经历三次经济社会转型,完成了从“传统经济”到“制造型经济”再到“服务型经济”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初,香港开始工业化进程,制造业飞速发展,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在1950年~1970年第一个经济发展黄金期,香港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1]。1970年,香港的工业出口占总出口的81%,至此香港初步完成了“工业化”,迈入“新兴工业化经济”之列。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香港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并成为主导产业。在此过程中,香港经济继续保持高位发展。1980年~1990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5%,减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平均每年实际增长5%,十年间实际增长达72%;进入90年代,香港的经济增长速度更进一步,1991年~1997年平均每年增长14.22%,实际增长5.22%(见表1)。1994年,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下降至不足10%,1995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83%,由此,香港完成了从工业经济到服务业经济的转型[2]。

      

      1997年以后,虽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香港的经济增长步伐放缓,但实际经济增长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不仅高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新加坡、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其他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也毫不逊色(见表2)。进入新千年以后,香港经济一度陷入低迷期,但很快摆脱困境并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开始了新一轮向“知识型经济”的转变[4]。

      

      毋庸讳言,香港在保持快速经济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状况持续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形成了经济快速发展和贫富悬殊持续扩大“并驾齐驱”的局面。

      工业化初期,劳资关系紧张、劳资纠纷不断,劳工阶层工资水平低下、缺乏必要保障,许多人陷入贫困。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香港经济一度衰退,失业率急剧上升,弱势社群饱受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双重打击。1971年香港的基尼系数是0.43,1981年上升至0.45,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5]。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后,香港的贫富差距更加恶化,出现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6]。世界银行在1995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在最高收入的24个国家或地区中,香港的贫富差距最大,最高收入的20%的家庭占有全港总收入的50%,而最低收入的20%的家庭仅占全港总收入的4.3%。1981年,最低收入的10%的家庭占有全港总收入的1.4%,1996年这个比重降到1.1%,2001年进一步降到0.9%,而同期,最高收入的10%的家庭占总收入的比重则从45.1%升至52.5%[7]。这说明,在高收入阶层积累越来越多财富的同时,广大低收入阶层的相对收入越来越少,不断陷入相对贫困化。

      基尼系数的变化反映了香港贫富悬殊的变化。1971年香港的基尼系数为0.43,1981年为0.45,2001年升至0.53(见表3)。同为“亚洲四小龙”,1998年新加坡和韩国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3、0.32,2000年中国台湾地区的基尼系数为0.33,相比之下,香港的基尼系数明显偏高,贫富差距更为严重[8]。

      

      二、香港调节贫富差距的举措与机制

      国际社会通常把基尼系数0.4作为收入分配悬殊的“警戒线”,超过这条“警戒线”时,贫富两极分化易激化社会矛盾,甚至引发社会动乱。香港的基尼系数在20世纪70年代就超过国际警戒线的标准,贫富差距40年来不仅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反而不断恶化,这种情况在同等经济水平的地区并不多见。但是,极端的贫富悬殊并未给香港造成明显的经济低效、政治不稳或社会动乱。相反,从二战以后至今,香港基本保持了长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究其原因,并非因为香港的贫富悬殊尚不够严重,亦不是因为香港社会对贫富差距的容忍度更高,而是因为香港社会具有调节贫富差距的良好举措与机制。正是这些举措和机制为香港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驾护航,这些举措与机制主要有:

      (一)完善的社会福利政策:调节贫富差距的社会安全网

      香港社会福利旨在建立一个关怀互爱的社会,让人人尽展所长,社会维持繁荣安定。秉承这种理念,经过40年的发展,香港已经建立了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福利政策,其完善程度可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媲美:从服务主体看,形成了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共同提供、全社会共同参与办福利的局面;从服务项目看,形成了涵盖儿童服务、青少年服务、老人服务、家庭服务、康复服务、感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房屋、公共教育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从服务开支看,一直保持较高福利开支并形成了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发展的态势。目前,社会福利支出已经成为港府的第二大支出,2006年,福利支出350亿元,占港府总开支的16%。1999年至2009年,香港的福利支出从260亿元增至400亿元,增幅达到50%。2010年,超过17%的政府经常开支用于社会福利事业,这还不包括政府用于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方面的公共开支。这些公共福利开支具有广泛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如果把政府的税收优惠和福利支出计算入内,香港的基尼系数明显减低(见表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