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2011年2月23日,民进党于新境界文教基金会之下成立智库,主席蔡英文就未来两岸政策发表新的论述指出:“民进党主张台湾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应该从台湾认同出发,以台湾的价值为核心。两岸必须维持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关系”;“民进党不能像国共两党一样,局限于两岸结构、陷入历史框架中,不能被政治前提压缩处理两岸问题的空间”;“台湾不能只从双边的基础上发展两岸的交流,尤其是在经贸交流上,台湾应该以国际多边体系作为与中国互动的架构”①。此举被视为2012年“大选”前哨战。 民进党成立本身为台湾社会客观存在于政治上的一种显著反映,民进党的中间路线,在2012“大选”时将真正面临考验。由于民进党的意识形态属性,使其所显现的大陆政策的“反中”立场主要是基于对“台独”政策的基本主张。在民进党的理念中,“台独”就是“反中”的同义语,“台独”是政策,“反中”即为立场。长期以来,民进党对于此种意识形态的坚持,难以转变。即使因为2000年开始获得八年执政之机会,这与其早期反对运动之性质在政治宣传及号召上全然丕变,但却仍然不能在“台独”与“反中”的立场上,有所大幅改变。 执政官员、政党党员,甚至部分学者为政策背书的情形自古皆有。然而,在台湾政治多元的社会中,公开的舆论不乏立场客观的论点,提供作为政治上理性思考的基础。这种言论或观点,无疑对民进党的基本教义提出挑战,对于民进党而言,此种现象,党外比党内为多,也还是引起了若干辩论或借鉴。 本文,即从这些引发民进党对大陆政策讨论甚至可能转变的几个论点,做出陈述与分析。这几项论点,包括“民进党内反思运动”、“红蓝绿三角关系”,以及“民共论坛”,这些可能使民进党思考“反中”立场转变的契机。 探讨民进党的“反中”立场,宜自其“台独”政策着眼。民进党“台独”政策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予以说明。② 1、1986年为“住民自决”政策。提出“民进党党纲”的表述,主张“台湾的前途应由台湾全体住民,以自由、民主、普遍、公平而又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任何政府或政府的联合,都没有决定台湾的政治归属的权力”。 2、1988年为“主权独立”政策。提出“四一七决议文”,主张“台湾国际主权独立,不属于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任何台湾国际地位之变更,必须经台湾全体住民自决同意”,并提出公开反对和平统一的“四个如果说”。 3、1991年为“独立建国”政策。提出“台独党纲”,主张“住民自决、制定新宪、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台湾认同意识;基于国民主权原理,建立主权自主自立的台湾共和国及制订新宪法之主张,应交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选举决定”。 4、1999年为“淡化台独”政策。提出“台湾前途决议文”,主张“住民自决、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台湾认同意识、破除‘一中原则’;台湾是一‘主权独立国家’,依‘宪法’称为‘中华民国’,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其主权领域仅及于台澎金马与其附属岛屿,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都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 5、2007年为“台独正名”政策。提出“正常国家决议文”,主张“住民自决、制定新宪、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台湾认同意识、破除‘一中原则’、台湾正名、转型正义。在‘台独党纲’与‘台湾前途决议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正常国家决议文’,积极推动正名、制宪、加入联合国、落实转型正义与建立台湾主体性等作为。以实现台湾为正常国家”。 这些政策的基本精神,采取“反中”的绝对立场。虽然,民进党人士前往访大陆的情形从未间断,但都是以私人身份,事后也多遭受党纪处分。因此,民进党官方政策向来采取“反中”的立场与态度。然而,上述“民进党内反思运动”、“红蓝绿三角关系”,以及“民共论坛”几项主要的观点与论述,在民进党内部也曾造成若干不同程度的激变与讨论,从事态的发展来看,也许会引发民进党内部深思并成为历来“反中”政策转变的契机。 二、第一个冲激:“民进党内反思运动”的倡议 民进党部分核心党员,为了避免因“总统大选”言论所造成的族群冲突、对立再度扩大,2004年5月,当时民进党青壮派新潮流系“立委”李文忠、陈其迈、罗文嘉、卓荣泰、蔡煌琅等人提出“新文化论述”。李文忠表示,选后政局纷扰,主要矛盾是“国家认同”歧异造成的不信任,民进党必须体贴有一部分人对“中华民国国号”的感情,推动的新文化论述,希望找出政治上的共识,消除社会对立。“新文化论述”主张“中华民国是台湾”,试图深化民进党的中间路线,并弭平“总统大选”后的“国家认同”伤痕。然而,“新文化论述”初稿曝光后,引起民进党内激烈反弹,据报道,民进党“立委”陈景峻痛批:不知道在搞什么东西,“台独”是民进党长期主张,不能选前说一套、选后以“中华民国”就否定一切;民进党“立委”林重谟也痛骂:我就不相信拿着“中华民国”的名号,他们会拿到多少票;提出“新文化论述”的人,被批评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和“有点虚伪”。③ 一般的看法认为,“新文化论述的基本困境,不在文化,不在族群,而在统独”。④然而,前民进党“立委”林浊水认为,台湾真正的问题是“政治撕裂”而非“族群撕裂”,要消弭政治人物抢夺权力引发的对立,不能拿族群或文化当替死鬼。他主张“新文化论述”应该存而不论,该彻底检讨的是政治行为及政治体制。青壮派“立委”是一片好意,希望民进党能进步,但从“文化多元主义”的观点,文化应与政治脱钩,寻求政治认同不应该去干涉文化内涵。台湾内部没有文化认同的差异,而是“国家认同”差异,政治人物不必对文化提出太多政策。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