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中间选民投票行为分析

作 者:
张华 

作者简介:
张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北京 100083 张华,女,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综合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原文出处:
台湾研究集刊

内容提要:

政治学理论认为,两党制国家或地区的选民结构中存有大量中间选民,其投票行为较为理性,且可左右选举结果。但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中间选民不仅数量偏少,成分复杂,其投票行为也较为分歧。本文在试图厘清台湾地区中间选民概念、类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1996年以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间选民的人口特征、投票行为及影响其投票取向的主要变量。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11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590(2010)06-0025-09

      一、中间选民的理论解释

      中间选民(Median Voters),又称独立选民,最早出现于美国选举政治理论研究中,但理论界对这一概念的认知存有诸多分歧。一派学者认为,中间选民是具有负面意涵的一群特异分子。坎贝尔等人在《美国选民》一书中指出,中间选民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缺乏政治兴趣,较少涉入政治活动;二是缺乏足够的政治知识和信息;三是投票时,很少建立在对全国政治进行了解的基础上。①另一派以Meyer为代表的学者则指出,中间选民至少应具备两项条件,一为缺乏持续性的政党认同,即在连续几次选举中,会投票给不同的政党;二为中间选民是具有高度政治兴趣的,非对政治漠不关心的无党派认同者。中间选民在做决定时,比其他人有更多的事实作为判断的依据;他们是所有选民中最能分辨两党政策优劣者;此外,他们在决定其投票抉择时,是最有可能对所有候选人进行评估者,也是最有可能分裂其选票的人。② 还有学者认为,中间选民具有高度政治兴趣,除《美国选民》中描述的中间选民(旧中间选民)外,还有一种新中间选民,他们受教育程度高、收入高,具有固定职业。③ 在界定中间选民时,理论界也存在三种标准。一是分析选民的行为面,即根据选民的投票行为进行判断,投票行为表现出没有特定政党支持者为中间选民,即在同次不同类公职人员选举中,分别投给不同政党的候选人(属分裂投票)的选民;或在同一类公职人员的不同年次选举中,分别投给不同政党候选人(属投票的转移或浮动投票)的选民,可视为中间选民。二是分析选民的态度面,即选民通过民意调查等渠道自我宣称是否具有特定政党认同等政治立场作为判断其是否为中间选民的依据。表态不具任何特定政治立场的选民被视为中间选民。三是混合方法,即结合选民的行为面与态度面综合判断其是否为中间选民。

      由上可知,理论界对中间选民的认定与涵义并不完全统一,但都认为中间选民是与政党认同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其核心涵义强调,在政党政治体系中,除拥有特定政党认同的选民外,还存在部分对任何政党都没有特定立场的选民。这部分选民因其既不靠左,也不靠右,因此被视为中间选民。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理想类选民(又称之为理性选民),主要指具有高度的政治兴趣和较高政治知识水平、理性而不偏激、自主性较高的选民,其投票行为以候选人取向或竞选政见取向为主。另一种是无知冷漠型选民。这类选民一般缺乏政治知识,较少涉入政治事务和选举,政治立场不坚定,容易被动员。一般来说,西方选举政治体系中的理想类中间选民远远多于无知冷漠型选民。随着西方国家和地区选民政党认同度的不断下降,中间选民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因此呈现出“钟形”的选民结构。图1表示,在一对一的选举中,候选人A和B若想在选举中取胜,除需分别固守L-A和R-B段的基本盘外,还必须抢争A-M-B之间多数中间选民的支持。因此,中间选民因左右单一选区的选举结果而受到高度关注。

      

      图1 西方选举政治体系中的中间选民分布图

      * L-A段代表A候选人的基本盘,R-B段代表B候选人的基本盘,A-M-B段为中间选民地带。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

      台湾选举政治虽然仿效西方选举政治,但因其带有鲜明的族群认同和“统独认同”分歧,因此台湾选举体系中的中间选民概念与理论上指涉的中间选民概念相比有其特色。台湾学者丘昌泰认为,台湾的中间选民没有特定的意识形态与政党偏好,厌恶负面选举,投票决定因素是“政绩表现”,投票行为则是拒绝投票或是跨党派投票。④ 洪永泰提出测量中间选民的四个指标,即对指标性政治人物、政党认同、台湾人与中国人认同、“统独认同”等都无偏好或偏恶的就是中间选民。⑤ 本文结合理论界关于中间选民的三种认定方式,以及台湾特殊的族群政治和“统独认同”,对台湾中间选民作出如下界定:第一,没有特定持续的政党认同,在不同类型或同类不同次选举中投票倾向呈现党际转移特征的选民;第二,没有明显的“统独”立场,在两岸关系上主张维持现状或可统可“独”(双趋倾向)。⑥ 的选民(见表1);第三,没有强烈族群认同,在身份认同上对自身是“中国人”或“台湾人”没有特殊偏好的选民,即选民的投票取向与候选人的族群类别没有直接联系。

      根据以上界定条件,台湾的中间选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一是政治无知者。此类选民严重缺乏政治知识,无特殊政治立场,通常是女性多于男性,教育程度小学以下,60岁以上居多,闽南人居多,主要是农渔牧民和家庭妇女,投票率较高,属于易被动员的一群。二是政治冷漠者。这类选民没有明显的人口特征,对政治事务和选举较为冷漠,政治参与度低,投票率通常不高,又被称为“不投票选民”。三是理性投票者。这类选民多居住在都市区,教育程度较高,政治意识和自主立场较强,具有“中产阶级价值”的政治取向,投票多以政见或候选人为取向,不容易受政治抹黑和负面宣传的影响,他们要求候选人拿出实际政绩,而不是空洞的意识形态诉求或大开选举支票。四是立场游离者。这类选民没有固定的投票倾向,一般视选情态势决定支持对象,包括“西瓜偎大边”者、地方桩脚、工商界人士等。五是拒绝表态者,这类选民或许已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投票倾向,但在接受民调访问时不愿作答,拒绝表明其政治立场的选民。除理性投票者属于政治学理论中所指涉的真正意义上的中间选民部分外,其他四种类型的中间选民皆根据台湾特殊选民结构划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