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10)5-0038-12 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文献简述 1.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的台湾最初采用了“进口替代”为主的工业化战略,但由于台湾岛内市场狭小且资源缺乏,食品、纺织、水泥、造纸等进口替代产业的岛内市场很快饱和,出现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20世纪50年代以后,台湾人口急剧膨胀。1953-1962年间,台湾的人口年均增长率达3.5%,人口由755.4万猛增到1079.2万;同时,农业发展也使农业人口出现过剩,使台湾的就业压力增大。①在“美援”停止,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开拓岛外市场,引进建设资金和技术,20世纪60年代以后,台湾确立了“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鼓励代工生产。 台湾经济成长的主要原因在于20世纪60年代选择了“以出口带动成长”的外向型策略,②而这种策略集中体现和落实在加工贸易的发展上。台湾凭借代工模式,铸就了经济的高速发展,③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跻身世界发达地区。1960年台湾的人均GDP仅为156美元,1992年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至2009年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是1960年的150倍。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加工贸易飞速发展,并因应美、日、欧的产业转移不断转型升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十七大报告都明确提出了促进和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战略任务。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外贸发展的重要课题。台湾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较为成功的地区,研究其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机制,对指导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相关文献简述 目前,国内学术界研究台湾加工贸易的研究文献极少,尚无专门探讨台湾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论著,零星的相关文献分散在对台湾代工生产、加工出口区或某一具体代工产业的研究中。台湾学者周添城(1993)介绍了台湾加工产业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台湾支持加工产业发展的系列配套政策,并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了台湾之所以构建以加工出口为主的经济体系的原因:(1)就供给而言,台湾资源缺乏,若欲发展工业化,势必要依赖进口的机械设备与中间原料;(2)就需求而言,台湾省市场规模很小,如果只依赖自身市场的话,成长速度势必缓慢很多。④ 卜国琴在探讨“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的侨资加工贸易技术模仿创新特征”时,以案例形式研究了台湾宝成集团在鞋业代工中的技术模仿创新特征。⑤刘德学等介绍和分析了全球生产网络中台湾电脑及外设加工贸易的升级轨迹,并归纳了台湾电脑和外设加工贸易的三点启示:第一,积极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与领导厂商保持密切联系;第二,借助知识扩散实现技术升级,通过产业集聚力推动产业升级;第三,政策引导和扶持。⑥沈良玉等比较分析了台湾、江苏和浙江的加工贸易模式,总结了台湾加工贸易的三个基本特点,但没有探讨台湾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⑦邬关荣归纳了台湾服装加工贸易的七个成长阶段,描述性地分析了台湾服装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历程。⑧蒋亚杰分析了台湾代工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自创品牌来实现升级的策略。⑨ 台湾的加工贸易在地理上集中分布在出口加工区内,对台湾出口加工区的转型研究与台湾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密切相关。陈蘋认为,由于具有统一事权、规范且简化手续的有效制度,并能适时灵活地调整修订制度,台湾加工出口区才不断得以成功转型升级。⑩王海东研究了台湾加工出口区的制度变革和创新。(11)钟坚分析了台湾出口加工区的产业升级以及相关的制度变迁,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角度把台湾出口加工区的发展划分为快速成长期(1966-1976年)、稳定发展期(1977-1986年)、产业调整期(1987-1996)、转型扩展期(1997-2004年)、产业集群发展期。(12) 从以上文献简述中可知,国内学术界对台湾加工贸易的研究甚少,尤其对台湾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更是缺乏深入研究。即使有所涉及,大多也是泛泛而论,缺乏抽象和概括。本文拟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对我国台湾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机制作出理论探讨,并总结其转型升级的启示,以期对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有所裨益。 台湾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本质是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的过程。Gereffi认为,代工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转型升级表现为产品升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同类型产品)、经济活动升级(不断提升设计、生产和营销能力)、部门内升级(从制造转向附加值高的服务)和部门间升级(从低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金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等四个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加工贸易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不断进行产品升级、经济活动升级、部门内升级和部门间升级,并逐渐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转型升级。从时序上纵向考察,台湾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遵循着以下三条路径(见图1)。 (1)价值链内的横向扩展路径。在同一产业链内,经过一段时间的组装和加工制造经历后,台湾的加工贸易逐渐从价值链的中间部分向两端扩展。台湾加工贸易最初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和加工制造环节。随着资金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以及劳动力和资源成本的上升,台湾加工贸易逐渐进入原材料采购、设计、研发、销售和品牌维护等高附加值的环节,在生产模式上表现为从OEM向ODM或OBM的转型升级。例如,台湾的服装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体现了明显的生命周期,先后从劳动密集型的制衣工业发展为拥有上、中、下游的纺织生产体系,其加工制造的成品涵盖了传统的纱、布、人纤、服装和特定功能的工业用特种布料、建材家具用布料等。(13)台湾电视产业的代工起步于黑白电视机及其部件的代工装配和生产,随着在代工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提高技术水平,台湾的冠捷、雅新、瑞轩、广达、明基、仁宝、东元、大同、歌林等企业成为Philips、Sony、Sharp、TTE、Viewsonic、LG等液晶电视品牌厂商的主要代工企业(见表1)。台湾电脑产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最初主要是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为IBM、Apple、Digital等国外电脑品牌企业组装或代工生产显示器、机箱、键盘、扫描仪等低附加值的电脑外设部件。20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代工企业从部件代工进入电脑、台式机、笔记本电脑、POS机和PDA产品的整机ODM代工阶段。品牌企业除了专注于品牌维护和关键技术外,几乎把PC机所有的价值链环节都外包给台湾代工企业,台湾代工企业在进行设计和生产的同时,还要开展交货、存货等物流配送服务。在代工多年后,台湾的大众电脑公司(FIC)、神达电脑公司、宏基公司、华硕公司、台达公司(INC)等主要的OEM制造商向ODM转型升级,其中宏基、明基、华硕等在代工的同时,开展自主设计和研发(R&D),最终成为电脑品牌生产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