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党内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构想与思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唐晓清(1955-),男,湖南省新化县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辽宁 沈阳 110004

原文出处:
学习论坛

内容提要:

建立健全党内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是用系统控制论方法研究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针对当前党内领导体制存在的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系统控制理论为指导,按照以民主权利监督制约权力、以权力监督制约权力、以法规制度规范制约权力的要求,建立健全党内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真正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党内权力运行监控体系。


期刊代号:D2
分类名称:中国共产党
复印期号:2011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11)04-0014-04

      加强对执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是当今世界各种不同政治制度国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年,党中央已经多次明确提出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1]的要求。这些都是从构建监控机制角度提出的规范党内权力运行的重要举措,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效遏制党内权力腐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党内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理论形态分析

      建立健全党内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研究探讨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从理论形态上对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范畴进行分析,探索权力制约监督的特点和规律,这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起点。

      1.关于制约与监督

      制约和监督是权力运行中既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制约,是指权力之间的制衡、牵制、约束。监督,按照词义则是指监察、监视、督促。两者的区别在于:监督侧重于单向的督察和督促,而制约则侧重于双向的制衡。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对权力的监督必须以有效的制约为基础,能否实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从根本上看,取决于对权力的制约;而权力制约又必须由强势监督来推进和保证,缺乏有效的监督,权力制约就难以收到良好的成效。从政治学意义上讲,制约和监督都属于权力控制机制,都是为了规制权力的运行而设置和设计的。应当看到,在以往的党的建设实践中,我们往往关注对权力运行的监督,而忽视了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制衡。事实上,没有权力之间的制约就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监督。

      2.关于制度与机制

      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把制度混同于机制,认为只要制定了制度,就是形成了机制。但事实上,制度不是机制,或者说不能简单等同于机制。机制,又叫机理,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原理,是传统工程学概念。社会科学领域对“机制”一词的引入标志着对社会的认识与研究已经实现了一种方法论变革。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现代系统论观点,人类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与整体相连的任何部分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每个系统由若干具有特定功能的要素组成,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和有序运转,形成系统的运行机制和整体功能。从这个角度理解,社会科学范畴的“机制”概念可定义为系统内外部各种要素之间的律动或有机联系,这种联系通过一定的互动、互补和互济作用形式表现出来,形成系统的整合功能和综合效率。从制度和机制的关系看,制度是实体性和程序性规范,意在引导、控制和规范人的行为。机制所注重的是各种制度之间有规律的互动,是使制度发挥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有机组合,是制度运转的动态形式和整合方式。机制以制度为依托,制度通过机制来运转。不依托相应的制度规范,机制则成为无源之水;没有机制的调节和作用,制度则成为僵死的教条。在党的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往往重视研究和建立各种党内制度规范,忽视了对推动制度运行的内在机制的研究,这是导致目前许多制度难以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对党内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作出理论概括。所谓党内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就是依据系统控制论原理,对党内权力运行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控制,使权力运行中的各种制约要素和监督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衔接,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的整合功能和综合效应,推动党内权力运行系统与制约监督要素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源头上遏制权力腐败。

      二、党内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们党的权力运行体制是历史形成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正确认识和分析党内权力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必然要求。

      目前党内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不健全,主要是由现行党的领导体制存在的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造成的。我们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是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基本确立,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和不断强化指令性计划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种“一元化领导”体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这套体制的弊端也开始显现出来。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提出,我们党和国家现今制度中的根本问题,就是在党的“一元化”领导口号下的一元专权和党政不分。邓小平指出:我国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的弊端主要是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和特权现象,而权力过分集中是我国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的“总病根”。

      党内权力过于集中的体制性弊端的具体表现就是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又集中于书记,而这种权力过于集中的直接影响就是使党内权力监控机制难以确立和形成。第一,这种体制性弊端导致执政党的权力难以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权力高度集中于各级党委,致使谁来监督执政权力的问题难以解决,人民群众很难对执政权力进行监督,各级人大、政协等监督机构也难以对执政权力形成有效制约。第二,这种体制性弊端使党内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难以形成。现行的“议行合一”的党委领导体制,使党内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实际上集于党委一身,党的专门监督机关往往受制于个人,难于实行铁面无私的监督。特别是各级纪委在同级党委领导下,这样的监督体制事实上形成了“无权监督有权、弱权监督强权、小权监督大权”的“弱监”、“虚监”格局。第三,这种体制性弊端使党内民主制度难以发挥作用,民主集中制原则难以得到贯彻。在“一把手”的权力地位事实上是由上级授予的情况下,领导班子内部就会盛行家长制作风,不仅“一把手”不愿意别人监督,而且领导班子成员也会回避、讳言监督。第四,这种体制性弊端使领导干部的权力不能得到有效制约,成为导致权力腐败的直接原因。目前对党员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监督仍然很难,特别是对“一把手”的制约和监督仍没有破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