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中的美的本质

作 者:
彭锋 

作者简介:
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暨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

原文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美的本质是中国当代美学中的核心问题,构成美学教科书的理论基石。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国际美学界尤其是英美美学界的时候,却找不到这个问题的踪迹。事实上,在国际美学界,美的本质问题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以新的形式出现在当代美学话语中。在澄清术语上的区别之后,我们发现,当前中国美学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与国际美学相关领域的发展基本同步。美学已经进入了它的全球化时代。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8 期

字号:

      美的本质是中国当代美学的核心问题。中国当代美学家的许多构想,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各种美学教科书,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美学家们关于美的本质的思考,通常以美的定义的形式出现。不同的美的本质或者定义,构成不同的美学学派的依据。比如,在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发展起来的美学学派,就是根据对美的本质的不同看法来划分的。

      然而,西方美学自18世纪开始就有美学家主张美是不能定义的。对于美在比例、美在和谐、美在效用这三大定义,美学家们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批判①。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流行的心理学美学中,关键的问题也不是美而是美感经验。受当时潮流的影响,朱光潜将他的美学著作命名为《文艺心理学》,并且开宗明义地说;“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是美’的问题还在其次。”②在20世纪后期流行的分析美学中,美的本质问题遭到了彻底的解构。比如,维特根斯坦通过分析发现,“美的”并不是表达对象性质的形容词,而是表达主体感受的感叹词,就像“啊”一样。对于表达对象性质的形容词比如说“红”,我们可以问它是什么;但对于表达主体感受的感叹词比如“啊”,我们就不可以采取像对待“红”一样的态度来对待。传统美学的错误,在于没有在“美”与“红”之间做出区别,以处理“红”的方式来处理“美”,从而将美学引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③。

      由此可见,中国当代美学似乎与西方当代美学相向而行,前者以探讨美的本质为核心,后者以消解美的本质为己任。的确,中国当代美学曾经是在一种十分封闭的状态下自我繁衍。就像叶朗直截了当指出的那样,50年代对朱光潜美学的批判,“使我们离开了美学发展的主航道,从而也就使我们的美学理论实际上处于停滞的状态”④。中国当代美学之所以无法与西方美学形成对话,原因在于我们的美学发展偏离了美学的主航道。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美学步入正轨,随着西方美学在全球化时代做出自我调整,在美的本质问题上,中西方美学出现了进行对话的契机。事实上,西方当代美学并没有完全消解美的本质理论。在审美对象理论和艺术作品本体论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美的本质的踪迹,它们在20世纪后期的现象学美学和分析美学中有了新的发展。

      一

      审美对象是一个比美涵盖更广的概念。审美对象既可以包含美,也可以包含崇高、悲剧、甚至丑。总之,审美对象可以是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随着人们审美欣赏范围的不断扩大,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也在发生变化,以前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现在可能会不再具有审美价值;以前不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现在可能转而具有审美价值。

      但是,20世纪的审美对象理论,并不只是从经验上指出人类审美范围在扩大,而是力图从理论上阐明审美对象与众不同的特征。美学家们思考的问题不再是众多的事物中哪种事物是审美对象,而是两个表面上完全一样的事物为什么一个是审美对象另一个则不是,或者同一个事物为什么在此时此地是审美对象,在彼时彼地却不是。当代美学家的思考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信念上:同一个对象,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它,用不同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其中有的是审美对象,有的则不是。对于这个问题,20世纪的美学家从心理学、现象学、符号学三个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回答。

      科林伍德认为,审美对象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存在艺术家和欣赏者头脑中的想象性事物。真正的艺术只是表现,它可以在艺术家头脑中完成,而无需借助语言、声音、形象等外化为外在的艺术作品。“一件艺术品我们就不必把它称为真实的事物,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想象的事物。……一件艺术作品作为被创造的事物,只要它在艺术家的头脑里占有了位置,就可以说它被完全创造出来了。”⑤科林伍德所说的真正的艺术就是审美对象,它不是可见的客观事物中的一种类型,而是在根本上不同于所有可见的客观事物的另一种事物,是想象中的事物。换句话说,所有可见的客观事物,都不是审美对象,所有不可见的想象中的事物,都是审美对象。

      20世纪由于现象学的影响,美学界对于审美对象的认识有了更大的进展。科林伍德关于审美对象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心理学的类型,所谓审美对象就是一种心理对象。这种心理对象的构想,遭到了一些现象学美学家的反对。在现象学美学家看来,所谓心理对象只是一种“内在性的幻觉”⑥。所谓“心理对象”实际上是指向外在对象的一种特殊方式,一种不与外在事物直接遭遇的方式,而不是可以与外在对象并列的另一种对象。由于在这种指向外在事物的方式中我们经常不直接接触到外物,因此就误以为我们不是在与外在事物打交道,而是在跟内在对象打交道。按照现象学美学家的审美对象理论,审美对象只是事物在感性中的显现,是一种感性对象。我们除了给事物提供让其显现的舞台之外,不增添任何东西。审美对象是事物如其所是地在我们的感性经验中的显现,我们并没有在事物的显现之中加入思想情感,我们并没有对事物进行加工改造。由于在我们的感性经验中,事物是如其所是地显现自身,因此,审美对象和审美经验被视为现象学还原的剩余者。审美对象就是如此这般存在的事物本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