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自然与康德美学中的先验转向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友峰,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胡友峰(1977—),男,安徽金寨人,温州大学副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后,从事美学研究

原文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目的论自然在康德美学中至关重要,它一方面保证了康德有机整体自然观念建构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它保证了康德鉴赏判断的实现。它是康德美学从经验美学走向先验美学的契机所在,同时也是理解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关系的关键所在。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11)01-0026-08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不断提到人类对自然的特殊经验。对自然的这些特殊经验我们既不能用知性自然的因果律来解释,也不能用理性的道德律来解释,但如果没有对于这些特殊自然经验的解释,我们对于自然的因果性经验、对自然的道德经验以及对于自然的这些特殊经验就不能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也就无法保证有机整体自然观念的建构。在第三批判中,康德通过对这些自然特殊经验的探究,借助于一种新的能力:反思判断力的发现,为我们对目的论问题的思考提供了先天的原理,从而使康德原来认为不可能有的鉴赏判断找到了自己的先天原理,并且确保了鉴赏判断的实现。

      一、康德前批判时期的经验主义美学思想

      康德的美学道路并不是单一性地向前发展,而是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着眼点。对于康德美学发展道路的描述,国内学者已经有所探及。① 但是大多数学者对康德美学的研究,都没有注重对康德美学思想发展内在线索的梳理,简单将其哲学上的分类方法套用到美学上来,将美学也简单地分为“前批判期”和“批判期”。康德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有着自己特殊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线索。结合康德美学思想的发展线路来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康德经历了经验美学时期、先验美学时期和经验人类学美学时期。在这三个阶段中,先验美学时期是康德美学思想的精华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经验美学时期和经验人类学美学时期不重要,经验美学时期是康德美学的前提和基础,经验人类学时期是“先验美学”在经验领域中的一种展开,其经验人类学时期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实用人类学》一书中。曹俊峰先生认为这个时期的美学思想是过渡期的美学思想,是由经验美学向先验美学过渡时期的美学思想,在这一点上我不太赞同。一般认为,康德哲学思想分为“前批判期”和“批判期”这两个时期,因而美学也分为“前批判期”和“批判期”这两个时期,前者的代表性著作是《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后者的代表性著作是《判断力批判》。针对这种划分,曹先生认为在“前批判期”和“批判期”这两个时期之间康德还有着一个过渡的“人类学”的美学时期,也就是说,康德的美学道路分为经验美学时期、人类学美学时期和先验美学时期。人类学美学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是《实用人类学》。这种分期方法较之以前的分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它是针对康德美学的内在特点来进行划分的,但是曹先生的分期仍然没有摆脱那种套用哲学模式给美学分期的局限。其实,康德的《实用人类学》是康德批判哲学原理在经验现象界的应用,如果把《实用人类学》的观点放在批判期之前,说服力还是不够的。更进一步说,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正是其先验人类学的完成和总结之作②,因而,《判断力批判》虽然是批判期的著作,但其最终的目的还是服务于先验建构的人类学。因而,我认为,康德的美学分期并不能简单化地加以确定,而应该遵循康德美学的内在逻辑加以分期。首先是经验美学时期,采取的是经验观察描述的方法来探究美学,之后由于目的论的发现,鉴赏判断纳入了先验哲学体系之中,康德美学进入了先验时期,在《实用人类学》中,康德展现了先验原理的经验应用,应该是经验的人类学时期。因而康德美学的分期是复杂的,经验和先验交织在一起,但是,透过康德美学的内在逻辑,我们还是可以看清楚经验(没有普遍必然性的经验)——先验——经验(有着先验原理保证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经验)的康德美学之路,相应地,康德的美学道路划分为经验美学、先验人类学美学、经验人类学美学时期可能更合适一些。

      康德在1764年出版的《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主要是从心理学和经验的层面来探讨优美和崇高这两个美学范畴的,因而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③ 还算不上是纯粹意义上的美学著作,它只不过是采用经验观察的方法来初步描述美感和崇高感的性质。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通过优美和崇高这两个美学范畴来论述人类的情感问题,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但也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美学发展的基本状况,因而被看作是康德早期美学思想的重要文本。在这本书中,康德并没有从先验的原理出发,而是遵循了经验主义美学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几乎看不到理性主义美学的痕迹,这表明康德写作该书的方法是经验的观察和积累。

      那么,这本书究竟告诉我们什么了呢?

      第一,从研究方法上看,他所采取的方法是经验观察的方法。“主要是以观察者而不是以哲学家的眼光来考察”④,在研究方法上注重采用经验实证的心理学方法来考察美学的基本范畴优美和崇高,并没有把“美”和“崇高”当成人的情感能力进行先验的分析和探讨,更没有提出反思判断力这一概念。

      第二,从研究内容上来看,《观察》的基本观点与经验主义美学也几乎是如出一辙。《观察》第一章为“论崇高感和美感的不同对象”,开篇第一句就说“与其说快乐或烦恼的不同感受取决于激起这些情绪的外在事物的性质,还不如说取决于每个人所固有的、由这种激发才带有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⑤ 这一句话是全书的纲领所在,即审美的情感取决于主体相应的情感的能力,但这种情感能力是潜在的,还需要外物的某种性质来刺激。该书的后三章分别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对审美情感进行阐释。就从生理的角度而言,康德主要是从人类的外形、气质和性别几方面描述美感和崇高感的,例如男人具有崇高感,而女人具有美感等;就从心理的角度而言,康德主要是从民族、种族等方面来进行说明的,如意大利和法兰西人具有优美感,而德意志、英格兰、西班牙人具有崇高感等。就章节的分布而言,第一章“论崇高感和美感的不同对象”,带有总论的性质,通过经验归纳和描述概括地提出了该书的几个基本的美学问题(这几个问题前面已经提及);第二章“关于人的崇高和美的特性”,论及了两种审美情感在人性中的一般表现及其特征;第三章“关于男人和女人在崇高和美上的区别”论及了两性美在两种审美情感中的不同表现;第四章“关于分别建立在崇高和美感之上的民族特性”论及了不同民族的审美特性。因而从其内容上我们不难看出其表现出来的明显的经验主义美学的倾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