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夫海纳美学三题议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恩寰(1928-),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学原理、中西方美学史,辽宁大学 哲学系,沈阳 110036

原文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作为现象学美学的集大成者,杜夫海纳所提出的艺术作品的美是“内在于感性的意义”,审美经验的机制是一种“交感思考”的模式,“技术活动与审美活动构成实践的两种基本方式”三个命题分别对于我们把握美的对象,研究审美经验的运作机制以及理解技术对象与审美对象的融通具有积极合理的启示价值。但是,若从艺术(艺术作品)不同于审美(审美对象),审美对象与美的对象应有所区别以及技术对象并非来自抽象概念,而与技术造型直接相关等角度出发去考察,杜夫海纳的这三个命题便具有了值得讨论和商榷的地方。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0)06-0012-04

      米盖尔·杜夫海纳(Mikel Dufrenne,1910-1995),法国哲学家、美学家、现象学美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现象学美学的当代巨擘。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曾任普瓦提埃大学、巴黎大学美学教授,法国美学协会主席,世界美学协会副主席,《美学评论》杂志社社长。主要著作有《审美经验现象学》(1953)、《先验的概念》(1959)、《语言与哲学》(1962)、《诗学》(1963)、《为了人类》(1968)、《美学与哲学》(1967-1976)等。杜夫海纳最为突出的贡献在于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和理论来研究美学问题,反映出现代西方美学从探寻美的本质向分析审美经验转变的趋势。

      我所读过的杜夫海纳的美学著作,按阅读的先后,一本是《美学与哲学》[1](美学论文集,汉译本系其中第一卷),一本是《审美经验现象学》[2](美学专著,汉译本分上下两册)。本文是根据我阅读这两本美学著作时所做的笔记加以整理而写就的,主要围绕杜夫海纳美学三个命题:艺术作品的美是“内在于感性的意义”、审美经验的机制是一种“交感思考”的模式、“技术活动与审美活动构成实践的两种基本方式”展开述评,分析了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并提出了值得商榷之处。

      “审美对象是一心一意追求美的艺术品,它引起审美知觉,它的这种美在审美知觉中被完成、被认可”[1]206,这是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所做的比较完整的表述。这种表述既说出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的关联,又说出二者的区分,并且把这种关联和区分都限定在艺术的美和审美层面。关于美的艺术作品,杜夫海纳是这样述说的:“首先,美是感性的完善,它以某种必然性的面目出现”,“其次,美是某种完全蕴含在感性之中的意义”[1]20,“这个意义是内在于感性的,它是感性的秩序本身。感性是首先给予的,它使意义井然有序”[2]36。美作为“内在于感性的意义”,就是与感性形式融合的一种情感特质。美的艺术作品被杜夫海纳称之为“美的对象”。美的对象通过审美知觉的把握而显现为审美对象。

      就审美对象与美的艺术作品的关联说,美的艺术作品作为美的对象经过审美知觉经验完成并认可为审美对象,审美知觉成为美的对象转变为审美对象的关键环节。就审美对象与美的艺术作品的区分说,美的艺术作品即美的对象,是艺术家刻意追求和创造美的“一种物的存在”,而审美对象则是欣赏者的审美知觉完成、认可的经验对象,是一种经验的“完全的存在”。美的艺术作品即美的对象是审美对象的“潜在”、“可能”的状态,而审美对象则是美的对象经过审美知觉完成、认可的一种“显势存在”。

      不难看出,杜夫海纳从美与审美层面对审美对象与美的艺术作品的关系做出了阐述,他认为美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追求美而创造的,是审美对象的潜在状态,而审美对象,作为美的艺术作品的完成之物,是欣赏者审美知觉使审美对象由潜在可能状态转变为显在状态,被完成又被认可的。

      杜夫海纳的阐述清楚合理,作为一说,可以成立,也可以被接受。不过,也有值得讨论的地方。由于他过分重视艺术的美与审美层面的关联,突出审美知觉经验的作用,以致提出“审美对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等同于作品”[3]273。杜夫海纳不只是提出这样的观点,而且在论述中也总是把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混同起来,而这种“等同”论、“混合”说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艺术与审美的界限。杜夫海纳认为,艺术作品的结构至少包括三种成分:一是对感性材料的处理,即对感知到的材料的选择、整理和组合,这部分构成艺术作品的“物”的元素;二是与感性材料相配合的总有一个“主题”,“主题”所显示的意义,如观念、思想、欲望、情感、行动,尽管是在非现实的艺术中,但总不能没有这些元素;三是表现力,即“内在于感性的意义”,杜夫海纳将这一部分称作为美,即情感元素,这也是不可或缺的。显然,杜夫海纳的艺术美学强调情感表现力,把情感表现力作为统一的力量,并认为观念、欲望、行动这类元素在艺术中都聚集于情感,并通过情感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从主题到表现”。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并不尽然,观念可以生发情感,也可以凝结于情感之中,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艺术的再现与表现的关系,这二者究竟谁统一谁,这是需要讨论的问题。我在这里讲的意思是说,艺术包含美和审美,但是也包含非美和非审美的东西,如观念、情欲,假如没有非美和非审美的东西,也就不称其为艺术。艺术本身是自由造形活动,可以为情造形,也可以为理造形,这是事实。

      为了论证艺术美学中情感的重要,尽管杜夫海纳已经做了人类学的解答,但是仍显不够,而进一步从现象学走向存在论,又进一步走向本体论,利用康德提供的先验概念与情感组合,构成一个情感先验概念,并把情感先验看成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人与自然世界的存在基础,并且提出“原始经验”的“还原”,作为艺术审美经验的本源,这是有意把艺术审美经验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把艺术美学的情感问题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杜夫海纳说这是一个“猜想”,所以他在《审美经验现象学》全书的最后说了这样耐人寻味的一番话:“给审美经验一种人类学的阐释总是可能的,而且批判也不需要转向本体论。或许绝对的知识就是无有知的绝对,……或许最后的定论,就是没有定论。”[3]59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