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理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观,是毛泽东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颇为令人关注的前沿课题,在一些问题的把握上大家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本文想就以下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并求教于理论界同仁。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是三特征还是四特征 我们知道,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观集中体现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这是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发表于1940年2月15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同年2月20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98、99期合刊登载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性质和特征,毛泽东的概括是三特征,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紧接着在《中国文化》第2期,张闻天发表了《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他对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概括是四特征,即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 那么,应当如何理解毛泽东、张闻天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三特征和四特征的概括,两者的关系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个问题是不能和不应回避的。对此,龚育之在《中国新文化性质的概括》① 一文中是这样回答的:从时间上看,毛和张的论述基本是同一时间、同一场合,1940年月1月4日到1月12日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张闻天在1月5日的大会上做了《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的报告,概括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四个特征。毛泽东在1月9日的大会上做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报告,概括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三个特征。毛的讲话发表在2月15日的《中国文化》创刊号和2月20日的《解放》杂志(改题为《新民主主义论》)上,张的讲话则发表在4月10日的《解放》杂志和4月15日的《中国文化》第2期上。这就是说,毛是报告在后发表在前,张是报告在前、发表在后。从内容上看,龚育之认为毛泽东三个特征的概括是丰富的和深刻的,而张闻天四个特征的表述,由于把民主与科学概括进来,也有自己的长处。我是同意和欣赏这一判断的。龚育之还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邓小平和毛泽东大概也认为四特征的概括有长处,比如邓小平1941年5月在《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的报告中谈到新民主主义文化时,就用了张闻天四个特征的概括;再比如1952年出版《毛泽东选集》第2卷时,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论》也做了一些修改,其中一处修改就是把原来“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修改为“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应当说,上述分析是中肯的、有说服力的。 关于三特征与四特征的关系,学术界有不同意见。有人完全否定两者的联系,认为两者代表了原则上颇为不同的两个发展方向。有人丝毫不承认两者的差异,认为两者是完全一致的。我的看法是,三特征和四特征的概括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合做出的,两者的联系不言而喻,否认其联系是站不住脚的,这似乎无须多说。关于两者的差异则往往被研究者忽视,大都满足于在方向上和思路上是完全一致的解说,而缺乏具体分析,这就需要多说几句。完全一致论的论据主要有两个,一是首次论,即是毛泽东首先使用了四特征的说法,这是指1939年12月13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为召开陕甘宁边区文代会做准备工作的会议上指出:“新文化用下面四个口号为好:民族化(包括旧形式),民主化(包括统一战线),科学化(包括各种科学),大众化(鲁迅提出的口号,我们需要的)。”② 这表明根据现有文献,确实是毛泽东最先提出四特征的,1940年1月5日张闻天在文代会上的报告是沿着这一思路阐发这一精神的。但问题是四天后毛泽东的报告则没有继续沿用四特征的提法,而是改用三特征的表述,个中原委,令人思量。由于毛泽东论述四特征的那次讲话,一般民众知之甚少,而大众熟知的《新民主主义论》则用了三特征的概括,并约定俗成。这就是说,虽然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四特征,但后来实际上又放弃了,这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二是包含论,即认为大众的,就包含了民主,代表了民主,意味着民主,并且用毛泽东的论述“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为根据。我以为,一方面,无论包含也好,代表也好,意味也好,都不如直接表述为“民主的”来得明快,直截了当;另一方面,他们恰恰忽视了“因而即是民主的”这几个非常关键的字是1952年修改原文时毛泽东新增的。这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大众的不等于民主的,三特征不等于四特征,否则,毛泽东增加这几个字就是多此一举。毛泽东所以增加这几个字,正是看到了四特征的概括有长处,三特征的概括没有明确表述“民主的”有缺陷。如果结合我国社会实践的经验教训,那就更表明民主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为什么把“民族的”放在首位 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为什么把“民族的”放在首位,这个问题的意义不可低估。我觉得之所以把“民族的”放在首位,是和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化选择密切相关的。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在空间上进入了世界史,在时间上进入了近代史。面对民族危机、救亡保种、中国向何处去这一严峻课题,中国人进行了一次次努力与抗争。洋务运动之后是维新变法,维新变法之后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之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变革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推进到文化层次。五四时期的人们认为,中国近代的失败,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失败;中国社会的危机,归根到底是文化危机。因此中国社会的重建,归根到底是文化的重建。这一重建的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主题是启蒙与救亡,内容是反传统,形式是文学革命。五四的思想解放意义是无可限量的,五四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启蒙精神对当代中国的变革和发展的影响是空前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