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关于城市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作 者:

作者简介:
瞿晓琳(1983- ),女,湖北省洪湖市人,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北 武汉 430074)。

原文出处: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高度重视中国城市民生问题。他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高度强调了城市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从社会制度与社会转型层面分析了城市民生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城市民生问题的思路和具体举措。尽管由于主观认识、客观条件等方面的制约,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城市民生问题的思考与实践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但其成功之处仍为我们当前解决日益突出的城市民生问题提供了借鉴。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11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11)01-0110-05

      所谓城市民生问题,即有关城市居民的生计和生活问题,是全国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城市后,摆在党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就是困苦不堪的城市民生。解决城市民生问题成为考验中国共产党能不能管理和建设好城市、能不能治理好国家、能不能巩固其执政地位的关键问题。正是因为深谙这一点,毛泽东高度重视城市民生问题。关于毛泽东民生思想与实践,学术界已有一些关注,然而,对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毛泽东关于城市民生问题的深刻思考与举措成效,学术界少有人作过专门研究,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梳理,以求教于方家,亦望能为当前的中国城市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一、毛泽东对城市民生问题的认识和判断

      一直把人民作为最高价值的毛泽东心系人民,关心人民冷暖安危,对城市民生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1.城市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事关新政权的巩固。毛泽东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和稳定社会秩序的战略高度论述了解决城市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即解决好城市民生问题是巩固人民政权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一招。

      熟读中外历史的毛泽东深深地懂得民生与政权更迭之间的正向关联,深谙谁注重解决民生问题,谁就能赢得民心,人民就拥护谁——这一朴素的真理。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并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今,中国共产党要巩固政权,依然离不开人民群众。

      然而,建国前后,由于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政权的长期掠夺与破坏,城市秩序混乱,经济凋敝,生产停滞,工人失业,物价上涨,生活基础设施严重破坏,社会风气糜烂,整个城市满目疮痍,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严重影响城市居民对新生人民政权的支持。毛泽东延续其一贯的思路,认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建立在互动的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人民群众同样需要共产党对其关心,尤其是生活福利上的关心。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把解决城市民生问题作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重要一招。早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地指出:从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中国共产党就要着力解决城市民生问题、改善人民生活,“工人失业,工人生活降低,不满意共产党。这种状态是完全不能容许的。”他说:“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1]1428毛泽东关于城市民生问题对巩固政权重要性的认识由此可见一斑。

      从巩固政权的角度出发,毛泽东还认为城市民生问题的存在会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如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中,明确把“失业现象还是严重地存在”看作是“社会秩序还没安定”的因素之一[2]70。

      按照这个逻辑,毛泽东还认为城市民生问题的存在使经济发展失却良好的社会环境。因为无序的社会不仅谈不上政权的巩固,也是谈不上经济发展的。所以,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中,就明确指出:“失业问题还是严重地存在”,与土匪没有剿灭等问题,“使得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的条件就没有获得。”[2]70平抑物价,“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3]63。

      2.城市民生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落后的社会制度与社会转型。面对建国初期严峻的城市民生形势,毛泽东分析了城市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既看到了来自旧社会的深刻历史渊源,也看到了新旧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得出了比较客观的结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延续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贯思路,依然认为社会结构、制度是城市民生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950年6月6日,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报告。他指出:“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统治,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不正常状态。”[2]69所谓“社会经济的不正常状态”具体到城市民生方面,主要有物价猛涨,工人失业,城市房荒,教育失衡,社会风气糜烂等。毛泽东对城市民生问题的这种归因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观察中国社会的结果,反映了数千年来剥削制度,特别是近代以来“三座大山”造成中国社会长期贫困,出现严峻的城市民生问题的客观事实;同样也说明在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由传统迈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贫困问题成因的认识,已摆脱唯心主义宿命论,开始向富于现代气息的理念转变。

      此外,毛泽东还初步认识到,城市民生问题的产生,也有社会转型的因素。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历着剧烈的变迁和整合,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向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社会转型导致社会全方位的剧烈变动,使得一些城市民生问题凸显。这自然也反映到毛泽东的思想中来,最突出的体现在毛泽东对失业问题的探讨上。在1950年的一次讲话中,他明确指出:“革命胜利以后,整个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各种不同的程度上正在重新改组”[2]69是失业问题愈加严重的原因之一。这表明,毛泽东已经认识到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方面的失调,也是城市民生问题产生的主要缘由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