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几个问题再探讨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俊忠,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教授。广州 510006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内容提要:

作为中国共产党杰出的政治领袖,毛泽东率先发起对于苏联模式的反思,提出为中国创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奠基。在体制选择上,毛泽东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强调要进行新的“路线创造”,成为后来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先声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国家管理体制上,提出要大胆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经验,并以“虚君共和”的构想去配置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推动国家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在经济运行模式上,主张对商品生产的科学认识,不能把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在探索农村现代化路径上,把人民公社当作农村中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可能的基本组织架构,以避免重蹈苏联集体农庄的惨痛代价和西方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覆辙。科学评价毛泽东的上述重要思想,必须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基于对毛泽东的认知性研究不足而导致的认识偏差,只能导致“去毛泽东化”的思想倾向,人为地割断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发展脉络的连续性,绝非学术研究的理性表达。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11 年 02 期

字号:

      本文主要是对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几个重要思想及其历史际遇的讨论。目的在于力求呈现一些基本的历史事实,近年来,谈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存在着一种偏颇的倾向,即把毛泽东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对立起来,似乎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去毛泽东化”。尤其在民间学界的社会心理层面,弥漫着一种把毛泽东等同于教条主义、极“左”思潮和僵化体制等等的思维定势。形成这种倾向的原因,除去以“非毛化”为其毕生政治诉求的极少数人外,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主要是由于对毛泽东的认知性研究不足而导致的认识偏差。其实,教条主义、极“左”思潮和僵化体制等等,都不是毛泽东政治形象的应有表达。相反地,消除它们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恰恰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为重要的政治思考与实践。

      一、体制选择:创造新路线还是照抄国外经验

      时下人们几乎有一个共识,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能够取得成功,关键性的环节在于有效地突破苏联经济体制模式的束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然而,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在中国的政治领袖群体中率先发起对苏联经济体系模式的反思与冲击的就是毛泽东,率先提出为中国创造社会主义建设新路线的也是毛泽东。

      作为中国共产党杰出的政治领袖,毛泽东深知中国革命成功的基本经验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然而,进入新中国以后,中国在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却几乎表现出一种接受苏联模式的过度辐射,甚至呈现出某种照搬苏联做法的态势。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新中国对于如何进行社会治理和建设社会主义缺乏应有的经验积累。尽管中国共产党有过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治理和建设经历,但毕竟不是整体国家规模上的治理,也不是社会主义意义上的全面建设。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陌生而又巨大的考验,借鉴苏联做法在所难免。二是新中国在外交上选择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对于这一选择,毛泽东认为是当时国家利益之所在。这其中既有抵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扼杀新中国威胁的考量,也有获取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更多经济技术援助的期待。后来随着1000多名苏联专家出任中国众多行业和部门的顾问,仿效、移植乃至复制苏联的做法就成为更加自然而然的现象。

      然而,这种状况的出现毕竟有悖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毛泽东对此十分不满。后来他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建国之初,没有办法,搬苏联的,这有一部分真理,但也不是全部真理,不能认为非搬不可,没有其他办法。”根本的原因“就是不独立思考,忘记了历史上教条主义的教训”。因此,随着1956年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错误的批评,打破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神化主义”,毛泽东也开始公开检讨新中国对苏联经验的教条主义倾向,重新强调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经验。他指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不能机械照搬,“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①。他告诫外国友人,不要迷信社会主义一切都是好的,中国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只能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外国也不能照抄中国的经验。“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特点结合起来。”②

      进入1958年,毛泽东对于这种教条主义的态度从一般性的批评转为对具体工作领域的批评。尤其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他尖锐地批评许多领域中的教条主义。他说:“少奇同志在南宁会议上谈了规章制度问题。规章制度从苏联搬来了一大批,如警卫制度,害死人,限制了负责同志的活动,前呼后拥,不许参观,不许上馆子,不许上街买鞋。陈云同志让他亲戚煮饭,警卫部门认为不得了,这是讲公安部。其他各部都有规章制度问题,搬苏联的很多,害人不浅。”“工业和教育两个部门搬得厉害。农业部门搬的也有,但是中央抓得紧,几个章程和细则都经过了中央,还批发一些地方的经验,从实际出发,搬得少一些。农业上见物也见人。商业好像搬得少一点,计划、统计、财政、基建程序、管理制度搬得不少。基本思想是用制度管人。”③ 在成都会议上的第二次讲话中,毛泽东再次抨击经济工作和文教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明确指出:“全国解放后,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七年,在经济工作和文教工作中产生了教条主义,军事工作中搬了一部分教条,但基本原则坚持了,还不能说是教条主义。经济工作中的教条主义,主要表现在重工业工作、计划工作、银行工作和统计工作方面,特别是重工业和计划方面,因为我们不懂,完全没有经验,横竖自己不晓得,只好搬。统计几乎全是抄苏联的。教育方面也搬得相当厉害,例如五分制,小学五年一贯制等,甚至不考虑解放区的教育经验。卫生工作也搬,害得我三年不能吃鸡蛋,不能喝鸡汤,因为苏联有一篇文章说不能吃鸡蛋和喝鸡汤,后来又说能吃了。不管人家的文章正确不正确,中国人都听,都奉行,总是苏联第一。”④ 从毛泽东的上述言论不难看出,他对于当时中央政府的许多工作评价是不高的,甚至对于经济口的许多部门照搬苏联的做法,是颇为不满的。1962年他再次谈到这一问题时指出:“那时候有这样一种情况,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有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⑤

      这是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的一种特殊表达。它意味着历经中国革命时期的独特性创造后,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新的历史性课题。这就是毛泽东这一时期反复提到的要进行新的“路线创造”的问题。

      进行新的路线创造,是毛泽东这一时期的一种自觉行为。他始终认为,这种创造本质上无非是“反映了群众斗争的创造”,而这种自觉创造的标志,就是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他指出:“一九五六年四月的《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在十大关系中,工业和农业,沿海与内地,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五条是主要的。”⑥ 1958年6月,毛泽东在一个批示中进一步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要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⑦ 显然,这条路线的核心在于“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开创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宣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