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音学五书》,顾炎武著。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经济家、地理学家。一生著述等身,其《日知录》和《音学五书》堪称其里程碑式的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学术成就。“所以,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个人”,〔(1)〕这是梁启超先生对顾炎武学术的最高评价。《音学五书》是一部研究古音学的著作,包括《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学术界把它称作清代古音学的“开山之作”。它的出现,为清代古音学研究构筑了一个宏伟的大厦,其未完善处已由后人修补而成。然而,《音学五书》之所以能广泛流传,影响至深,这与当时李光地保护板刻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段史实却鲜为人知。今述之以补语言史研究之不足。 当时《五书》版印以后,其校刻者张弨死,其子张叶增张叶箕因家贫而将板刻质于人,流入坊间。后坊间将削掉以镌刻它书,此事被李光地知道后以重金赎回。然后继续印刷,从而使《五书》得以广泛流传。后文将详叙。 李光地为什么要以重金赎回板刻呢?是因为李氏对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及为人十分推崇。他的音韵学知识就是直接从顾炎武那里学来的。 二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安溪人,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康熙九年(1670)中进士,选庶吉士;后授编修,充会试同考官,累官至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一生为清廷鞠躬效劳,深得康熙帝器重。有一次康熙帝对廷臣说:“知光地者莫若朕,知朕者亦莫若光地。”〔(2)〕其死,“谥文贞,并赐匾二,一曰清虚怡简,一曰昌时柱石”。〔(3)〕“昌时柱石”,再没有比这更高的评价了。正因为如此,“雍正元年春,首录旧臣名节之尤验白者”,〔(4)〕并追赠太子太傅。李光地在政治思想上提倡理学,并建议康熙帝用理学来加强思想统治,为康熙帝著有《御纂朱子大全》、《性理精义》、《周易折中》等书,使理学地位在清初得到巩固,成为统治者奉行的正宗学术思想。后又奉诏与门生王兰生编纂《音韵阐微》,这是一部根据等韵学原理对传统的反切进行改良的韵书。此外,李氏一生著述丰厚,后人集之为《榕村全书》,共二百余卷。 李光地晚于顾炎武二十九年(顾氏生于1613年),当他青壮年时,顾氏声望已誉满海内。因此,李光地对顾氏的学术成就是推崇备至的。他说朱熹“《诗传》叶韵已好,尚不如顾宁人考据精确,六经皆可通”,〔(5)〕把顾炎武推至朱熹之上。又云“近代博雅淹洽,未见其比”。〔(6)〕其对顾氏韵学更是推崇,云“韵学不讲,宁人独出究心,直还三代”,〔(7)〕“宁人讲入声,直千古未有”。〔(8)〕其对顾氏《五书》评价曰: 有顾氏之书,三代之文可读,《雅》《颂》之音各得其所。语形声者,自汉晋以来,未之有也。〔(9)〕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康熙十年。顾氏于其年从山东来到京城,住在外甥徐乾学家(徐于康熙九年中进士,授编修,后官至刑部尚书)。李光地于康熙九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来往于徐家。第二年在卫尔锡引荐下见到顾炎武。这次相见交谈,使李光地终生获益。其年,李氏三十岁,顾氏五十九岁。李氏以音韵学质疑于顾氏,顾氏耐心为其解答。李氏《顾宁人小传》追述其事曰: 余始官庶吉士,会相遇,为半日话。时余于音学无晓也,宁人举其大指示曰:古者同文,声与形应。凡字旁从某,音必从某。后世不愔音伪,反谓古书为叶,皆非也。《唐韵》承江左末流,部居悉舛,分合之间,纷不可治。今当以《诗》《易》周秦之文为正,质验字旁。分者并之,合者离之,使古书无二音,然后得复其旧。子闻言犹未省了。家居数载,追寻言绪,未达者自以意为之说。又七年复来京师,则宁人没矣。闻其书已成,亟求观之,所意者幸不谬。〔(10)〕 虽为“半日话”,但顾炎武古音学之大纲之精髓已尽见其中。可转述为如下几点: 一、在古音认识上,古音存于文字声旁(谐声字)之中,“声与形应,凡字旁从某,音必从某”。人们一般把“同声必同部”的发现归功于段玉裁,殊不知这一理论的提出,顾炎武已先发其声。 二、在古音观念上,古诗无叶音,古音原本如此。这是顾氏对陈第“古无叶音”说的继承。 三、在研究方法上,以《唐韵》为基础,以《诗》《易》周秦古文为正,并质验谐声偏旁,对《唐韵》重新部分,“分者并之,合者离之”,使古音原貌“得复其旧”。这就是著名的“顾氏《唐韵》离析法”。 以上三点对于一个研究古音学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李光地就是在顾炎武的启发下,后来又加以研究,先是著《等韵便览》,所谓“未达者自以意为之说”即是(著于康熙十五年)。后又著《榕村韵书》,古韵部分及有关音韵学观点一依《音学五书》。如古音分部为十,《广韵》支、麻、庚等韵部各离析为二,分别派入相应的歌、支部,歌、鱼部,耕、阳部等。从“所意者幸不谬”中,可以看出这次谈话给李光地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因为其音说竟“不谬”于顾氏。后来李光地又写了一些音韵学文章,收于《榕村全集》中,如《覆驳谐声韵学札子》(卷二十九,页二十六),《南北方音及古今字音之异》(卷二十,页十九)。《榕村别集》又收《等韵辨疑》一卷。《榕村续集》里有很多书信也谈到音韵学问题。可以说,这些文章乃至后来奉敕编纂的《音韵阐微》,都是在顾炎武古音学的启发下写成的。例如《音韵阐微》中根据合声方法改良反切,也是受顾炎武反切起源于合声说的启发。罗常培先生认为是受康熙帝的启发,〔(11)〕其实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文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