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宣传,进一步树立绩效审计观念 绩效审计已成为行政事业审计的主流,尽管在我国开展绩效审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不能让这些困难束缚人们的思想,羁绊人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破除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审计宣传,树立绩效审计观念,破除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束缚,绩效审计的宣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领导在重要会议上提出、开展专题讲座或培训班,通过网络媒体等各种方式宣传,让绩效审计的理念深入人心,从根本上提高对高校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只有在观念上提高重视,绩效审计工作才会更具成效性。 (二)建立高校绩效审计的标准评价体系 根据高校绩效审计的目标,结合高校绩效审计标准的特点和我国高校的事业特点和资金运行状况,建立一套适合高校绩效审计的标准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1.财务收支预算执行情况指标 预算完成率=当年预算完成数/当年预算计划数x100% 2.收支状况指标 (1)经费自给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100% (2)事业结余率=(事业收入-事业支出)/事业支出×100% (3)人员支出比率=(基本工资+其他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支出)/事业支出×100% (4)公用支出比率=(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其他费用)/事业支出×100% (5)事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事业收入/总收入×100% (6)经营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经营收入/总收入×100% (7)事业收入增长率=(当年事业收入/上年事业收入-1)×100% (8)经营收入增长率=(当年经营收入/上年经营收入-1)×100% 3.资产管理情况指标 (1)流动资产周转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年平均流动资产×100% (2)总资产周转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平均资产总额×100% (3)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投资成本×100% (4)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4.经营能力情况指标 经营毛利率=(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经营收入×100% 5.高校的社会效益指标 高校作为社会单元中的一部分,自身也必须不停地发展、完善壮大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在进行投资、培养人才、做出科研成果的同时,其自身的社会影响也在不断变化,评价其自身的社会效益的指标为: 高校社会效益=高校新增加的价值/高校投入资金 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绩效评价的特殊性。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可从资源利用的经济性、行政管理的效率性、行政活动的效果性和社会效益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遵循科学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相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我国现阶段的高校审计工作水平,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三)建立绩效问责制 无论是外部环境包括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变化等,还是自身质与量的变化以及高校内部审计自身在新环境下角色与功能的调适,都要求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引入绩效问责制度,以从制度上保障绩效审计的效果性。笔者以为,建立审计绩效问责制度应坚持问责结果与奖优罚劣、行政问责相结合的原则。一是建立问责结果在部门预算安排及预算执行中的应用制度,并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财务部门将问责情况作为今后年度编制部门预算和安排部门经费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问责结果反馈整改与奖惩机制。问责工作结束后,问责小组将被问责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绩效情况、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反馈给被问责单位和责任人,并督促落实整改,在问责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将按相关规定追究责任。三是建立问责信息共享制机制。问责小组除将年度问责情况向学校相关部门报告,由学校对绩效工作做得好或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外,还将问责结果与年度考核挂钩,作为学校组织部门任用干部的一个参考和对单位进行绩效作风与考评的内容之一。绩效问责办法的施行,将形成强有力的问责机制,从制度层面为高校绩效审计保驾护航,从而促使高校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 (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绩效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综合性强,设计的知识面广,需要较高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审计人员。因此,一方面,应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绩效审计能力;要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提高服务意识。另一方面,要将具有绩效审计专业知识的人员,或具有绩效审计相关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到审计队伍中来,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从而推进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