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应从适应性调整向主动性调整转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肖振东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

原文出处:
中国审计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0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国家审计的工作思路悄然转变。“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经济调控发生了巨大变化。2004年开始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008年先后作了两次重大调整,年中从防止经济过热调整为控制物价过快上涨,9月份转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年底明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运行的复杂变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对以事后经济事项为监督对象的国家审计提出了挑战。为此,国家审计对自身工作进行了适应性调整,采取跟踪策略,踏准宏观调控节奏而“舞”,根据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开展了中央扩大内需政策落实、银行贷款流向、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跟踪审计,自觉将审计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于促进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促进制度和法律的健全和完善。

      受托责任关系的扩展需要别国家计不断完善监督范围。从国家审计“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情况看,其主要特点是根据已有的政策和制度,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重点转向关注民生、促进发展。“十二五”时期,国家审计要探索改进审计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强调未雨绸缪,在科学判断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对工作进行主动性调整,促进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也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拓展对审计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承担着公共受托责任。根据宪政经济理论,政府工作人员作为有理性的“经济人”,其工作:一是对制度进行决策和选择;二是对既定制度下的公共产品的供给进行决策和选择。由于激励机制在政府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有限,国家应当强化审计监督机制,完善审计监督的范围,不仅对公共部门及其负责人的受托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还要对其承担的其他公共责任进行审计,以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审计主动性调整的基本思路。由上述论述可知,政府部门不仅在既定制度下履行职责,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制度的完善。相应的,国家审计的范围要与被审计对象的受托责任范围相一致,否则会出现监管漏洞。由于形势变化与政策的调整之间存在时滞,国家审计需要根据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判断,适时转变自身工作思路,由根据已有政策进行的适应性调整,向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的主动性调整转变,不断改进工作方式。

      一是提高科学分析判断经济形势的能力,加大研究分析力度,增强主动性,提高适应性,为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奠定基础。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接近4000美元,如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得不到妥善化解,可能进入发展中的“中等收入陷阱”。同时,随着人口红利的终结和“刘易斯拐点”到来,劳动力变得相对稀缺,对技术进步、体制和制度的创新提出了要求。这些都是影响经济社会形势变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审计工作进行主动性调整的依据。不同的专业审计要从被审计对象业务的角度及时察觉形势的变化,并从审计的角度提出建议。

      二是加大审计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将各专业审计的成果进行“集成化”和“系统化”加工,增强国家审计的整体性和宏观性,切实增强审计的效果。目前,国家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都是“组合拳”,主张协调性和互补性,以提高调控的效果,这也是科学行政的体现。为发挥审计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国家审计也要将各专业审计有机整合起来,在明确主攻目标的前提下,将不同领域的审计信息进行“集成化”加工,使其成为审计成果体系,服务于宏观调控的大局,而不是政策边角的补缺。

      三是加大审计技术方法的开发力度,注重审计职业思维模式的培养。审计技术与方法是审计立业之本,在经济转轨的环境下,揭示并促进纠正发展中的违纪违规问题,是增强审计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基础。在较高的层次上,审计技术与方法已经超越了专业审计的界限而趋于一致,从而形成审计职业思维模式,而在具体运用中,由于借重的信息渠道不同,在对专业审计方法挖掘到一定深度后,需要注重各专业审计之间技术方法的移植与借用。

      四是以资金、项目、政策为主体,构建相对稳定的工作内容。资金、项目和政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政策是中心,国家根据既定的政策确定具体项目,根据项目的支出需要安排相应的资金,资金使用的绩效情况则以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衡量。在审计过程中,需要以绩效为导向,同时关注与资金、项目和政策相关的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