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审计是审计工作的终结阶段,也是落实审计成果的关键环节,督促被审计单位有效履行整改职责,促进审计成果的利用,有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风险防范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其在提高审计质量、维护审计工作严肃性、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成果的延续性和规范性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实审计中由于对后续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以及审计项目多、审计力量不足等一些主客观原因,重审计、轻后续的现象较为普遍,后续审计的组织方式、操作程序和审计内容随意性大、成效不明显,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实务难点分析 整改要求落实难。有些审计发现问题涉及的管理环节多,信息传递链条长,审计意见在执行中走样,整改要求未能及时准确地贯彻传达到各相关整改单位;有些审计发现问题往往具有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的原因和背景,需要多方配合解决,造成部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周期较长;有些审计意见的提法过于笼统,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整改目标不明确,造成整改方和督导方在落实整改措施时要么无从下手,要么仅仅就事论事,未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少数单位对整改工作不重视,没有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报告整改情况时或敷衍塞责,或弄虚作假。 责任人界定和处理处罚难。部分被审计单位出于种种考虑,对责任人处理避重就轻,对一般问题处理的多,对严重问题处理的少;对基层单位处理的多,对上级管理层处理的少;对具体经办人员处理的多,对领导干部处理的少。更有甚者,将问题责任人一并推到因其他问题已受到处罚处理的人员身上,企图蒙混过关。 整改效果核实难。后续审计具有核实问题数量多、涉及单位多、涉及业务种类多的特点,大量待核实问题随着审计项目的不断增加越滚越大,以一个审计单位有限的审计人员和审计资源,若要严格按照后续审计所规定的内容要求、时间要求和质量要求,全面核实所有审计项目发现问题的整改效果,在操作上存在较大的难度。 相关对策解析 认真分析整改报告。整改报告是反映被审计单位针对审计意见采取有关措施及问题整改情况的具体说明,审计人员可据此选定后续审计的方向和重点。实施后续审计前,应认真分析和评价被审对象的整改报告,重点关注回复不完整、不充分、理解有误或存有异议、尚未采取纠正措施等情况,充分了解其是否针对审计意见中指出的风险隐患或管理薄弱环节完善了制度或流程,是否对违规问题进行了纠正或处理了责任人;同时根据问题的类别,确认哪些问题可通过报送方式核实,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作现场核查。在全面分析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审计思路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审计工作。 明确后续审计目标。后续审计应突出对未整改问题的审计力度,深入分析未整改的原因,评估整改的效果和未整改的风险程度,寻求进一步整改的可能和措施。审计过程中,对因主观原因造成的,如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措施不健全、会计核算错误等原因的未整改问题,应明确责任限期整改;对已整改的问题,可抽取一定的新样本,验证相同问题是否依然存在;对因客观原因及深层次历史原因造成的未整改问题,或因多年积聚的矛盾和问题在短期内整改有难度的,应客观对待,提出切合实际的整改建议。 突出后续审计的重点内容。后续审计不可包罗万象,应在对所有发现问题进行疏理的前提下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整改而未整改的问题;二是即使已整改但性质仍很严重的问题;三是整改不彻底的问题;四是情况说明含糊不清的问题;五是管理措施没有跟上的问题。审计过程中应把握好三个层次上的问题:具体问题的整改情况、审计意见中提出的管理建议的落实情况、被审计单位是否仍可能存在类似的风险隐患或问题。 采取较为灵活的审计方式。后续审计应注重采用非现场审计方式,以减少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审计与后续审计有着很大的不同,审计的主要任务是查出问题,需要现场收集大量的审计证据,而后续审计的主要任务是检查问题是否整改并作出评价,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等非现场审计手段,大部分问题的整改情况基本都能够得到核实和确认。后续审计的组织方式可采取“四个相结合”,一是计算机审计和手工审计相结合;二是就地审计与送达审计相结合;三是专项后续审计与其他项目审计相结合;四是审计部门后续审计与业务部门自律性检查相结合。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未在规定时间编写并发送书面整改报告,或未采取适当整改措施的,应依据相关规定给予责任人相应的处理处罚;对因隐瞒报表资料等行为造成错审或漏审,要严肃追究被审计对象责任,重新核实并更改审计结论;对因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工作责任心等主观原因造成错审漏审的,必须及时做出修正,并向被审计对象说明情况,同时给予相关审计人员警示或必要的责任追究,增强责任意识和审计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