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实施方案是整个项目有序推进的纲领性文件,是审计组开展审计项目的行动指南。为了使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既不流于形式,又不拘泥于相关审计准则的条条框框,充分体现时代性和实战性。经过多年的审计实践,笔者感到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的内容已经不能简单满足于相关调查准则所规定的基本要素,简单满足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资料,简单满足于对被审计单位内部进行调查,而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搜集资料,掌握情况,并将调查结果充分体现于审计实施方案之中,供审计组所有成员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掌握。 一是要突出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审计人员如何走出“就账审账、查死账、死查账”的老路和困境,真正提高审计查账技能和水平,笔者认为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入手,这是一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为,“所有账务原理都是一样的,只有结合了单位特定的业务流程,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而且,审计项目一旦结合了单位的业务流程稳步实施,那么审计问题的针对性和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必将大大增强。因此,审前调查阶段必须彻底弄清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是什么,主要职能是什么,有哪些环节,有哪些节点,哪些是关键。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甚至可以大胆推断:如果我是单位主要负责人,最有可能在哪个环节舞弊?或者还需在哪个环节强化?然后再通过审计实施加以求证。针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图较复杂的实际情况,审计实施方案中可以只绘制最主要、最基本的业务流程图,最好能够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管理系统一致,因为这一点能够直接关系到业务数据审计采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是要突出被审计单位的非会计资料。可以毫不隐晦地说,随着审计等外部监督的常态化,被审计单位防审计、防监督的水平也在“提升”,相当部分单位已经将违纪违规行为直接转移账外,不通过财务进行反映和核算。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只要是违规行为,必会留下蛛丝马迹。那么这个蛛丝马迹会在哪里呢?审计实践告诉我们:99%肯定都会在非会计资料中得到或多或少的体现。因此,审前调查阶段必须做到“关注会计资料与非会计资料相结合,重点突出非会计资料”的搜集。具体来说,审前调查阶段除了充分关注财务资料外,还必须注意搜集被审计单位的各类审批文件、考核办法、工作总结、会议记录、协议合同、执法档案等非会计资料,然后从中进行筛选、分析,寻找疑点和发现线索。这些疑点和线索可以在“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一栏中一一列示,供审计组成员在审计实施过程加以一一验证和释疑。 三是要突出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当前随着会计电算化和业务信息化工作的全力推进,大量的纸质资料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无纸化办公,是计算机管理与应用。那么面对海量的数据,审计项目如何组织实施?毫无疑问,必须以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这就要求审计组在审前调查阶段充分关注信息系统。第二个方面是针对我们自身来说,近几年计算机审计已成为审计机关一项全力推进的重要工作,比如:AO与OA的强力运用、计算机审计方法的归纳总结、信息系统审计的探索推进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充分掌握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管理系统,否则将无法下手。具体体现到审计实施方案中,既要有数据库的相关基本情况,包括数据库的类型、数据量的大小等,也要有相关重要审计事项,特别是涉及计算机审计尽可能使用到的sql语句等等。 四是要突出被审计单位的外部生存环境。俗话说:听话不能听一面之词。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审前调查工作。再规范的单位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如实、客观、全面地提供给你,更谈不上违纪违规行为。所以,只对被审计单位内部进行审前调查是不完整的,获取的情况也是有限的。一方面,可以走访不同社会群体,听取他们的心声和评价,如上级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人大政府领导、具体服务对象等;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多种平台搜集信息和资料,如资源丰富的互联网络、信息公开的报刊杂志等。这样不但可以为审计人员从整体上把握和定位被审计单位、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更重要的是有时还可从中得到大量有价值的信息,甚至是违纪违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