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是绩效审计的关键工作,绩效审计的审计评价标准决定绩效审计结论是否正确、适当和有说服力。对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来说,审计评价标准具有法定性,与财务收支审计不同,绩效审计的标准很多并不是在法律、法规中事先确定,要求审计人员从部门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与被审计单位不断协商,设计和选择一系列能够评价整体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的指标和标准。有两种途径可以实现:一是以被审计单位为基础,设计出一系列整体性的指标,并根据评价结果得出审计结论、提交审计报告;二是将被审计单位的全部活动进行划分,形成不同层次指标,从下往上逐级汇总、综合评价,最终得出整体的评价意见。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评价指标是整个评价系统的依据,是战略目标的量化体现;评价标准是评价对象的标尺,是评价指标的衡量基准;评价方法是实现部门预算支出绩效审计评价的具体手段。 以2010年某县审计局对公安局2009年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为案例。 该项目评价标准主要依据是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管理规定》等财经法规,以及县政府有关预算执行的规定,县财政局关于部门预算、决算等相关规定,被审计单位的统计报表等。绩效等级评价采用百分制,根据评价内容的综合得分将绩效等级设定为A(优秀)、B(良好)、C(一般)、D(差)四个等级,综合得分90分以上、80-89分、70-79分、60-69分以下绩效等级分别评定为A(优秀)、B(良好)、C(一般)、D(差)(如图表1所示)。 (一)绩效指标具备的条件 ①一致性。一致性是指绩效标准应与审计目标相一致,以指导审计人员的工作走向既定审计目标。②客观性。客观性是指绩效指标应能客观地反映被审计部门的行为和结果,能够被审计部门接受。③全面性。全面性是指绩效指标应能覆盖被审计部门或项目绩效的所有重要方面,以防止得出片面性结论。④明确性。明确性是指绩效指标应被清楚明确的表述和解释,避免产生歧义。⑤可得性。数据可得性是指与绩效指标相关的数据应能够被审计人员获取。 (二)绩效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应根据不同部门、行业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保证部门绩效审计的科学、合理、客观、公正。 包括①国际公认的标准。该标准一般由国际性专业委员会等组织研究发布;②国家认可的绩效标准。财经法规、财务会计、统计等相关制度;③行业绩效标准;④预算与计划标准;⑤历史标准;⑥其他国家绩效衡量标准或国际通用绩效标准;⑦审计机关自身确定的标准;⑧社会舆论或公众的满意标准;⑨特殊标准。 (三)评价标准选择的内容 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方面分别加以确定:①经济性主要评价标准。包括政策、计划、定额、预算、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等。②效率性主要评价标准。包括各项效率指标的设计水平,被审计单位各该项效率指标的历史同期最高等。③效果性主要评价标准。包括对组织相关运行活动的设计要求或计划应达到的水平等,是有关各方对组织相关活动的满意程度或意见等。 仍以上例说明通过对某局2009年度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该局2009年度预算执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图表1:某局2009年预算执行绩效评价表
①预算执行的经济性分析评价标准:主要包括预算经费拨入率、经费支出预算完成增长率、公用经费占经费支出比率、公用经费节支率、人员经费占公用经费比率、招待费占公用经费比率、交通费占公用经费比率七项绩效指标(如图表2所示)。 2009年预算经费拨入率、经费支出预算完成增长率、公用经费占经费支出比率等3项指标分别比2008年同期下降11.47%、8.3%、8.19%。公用经费节支率、人员经费占公用经费比率、招待费占公用经费比率、交通费占公用经费比率等4项指标分别比2008年增加11.67%、8.19%、3.04%、9.07%。说明该局公用经费节支率虽有提高,但招待费及交通费支出等上升幅度较大。 ②预算执行效率性分析评价标准:主要评价人均经费、人均公用经费、非税收入入库率等三项绩效指标(如图表3所示)。 2009年公务人员人均经费比2008年增长1.39万元,增长率19.83%。公务人员人均公用经费超省标0.15万元,超标率4.69%。2009年非税收入入库率比2008年低3.4个百分点。说明该局人员人均经费增幅较大,但效率不高。 ③预算执行效果性分析评价标准:主要评价案件发生数、破案率等十六项绩效指标(如图表4、5所示)。 2009年刑事案件、八类严重危害人身暴力案件、命案、侵财类案件、两抢一盗案件、抢夺案件、可防性案件等7类案件发生数比2008年同期分别下降5.23%、50.82%、50%、3.65%、2.19%、10.53%、21.88%。重特大交通事故指标发生数与2008年同比分别上升11.58%。说明该县案件发生数总体在降低,反映该县某局不断深化平安建设,保证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维护全县社会政治稳定,取得一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