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心理学的现状及其界定 (一)审计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分析关于审计心理学课题的研究者甚少,对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章不多。隋玉银等(1994)是首位对审计心理学进行研究的学者,探讨了审计主体活动和被审计主体的心理活动,为审计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但是此研究偏重理论性,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操作性,加之时间过长,审计主体和被审计主体的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现在有待完善此方面得研究;袁晓勇(2000)对审计学心理学在舞弊审计中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审计心理学在舞弊审计中应用的注意事项:古淑萍(2001)研究了审计心理学中审计个体心理和审计组织心理的理论性问题,另外还提出了研究审计心理学的实际意义,研究对于审计心理的内容不具体。综合来讲,学术界对审计心理学的关注度不够。既有的研究也没有对审计心理学作出较为具体的分析和判断,不能很好的指导审计实践。 (二)审计心理学的相关界定 (1)心理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分析。心理学是以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具体的研究内容是人在实践中的认识活动、通过认识活动所形成的意识的倾向性以及它们在人身上所具有的个性特点及其规律。(2)审计心理的含义及其研究内容。审计心理,是审计实践中审计主、客体心理活动的总称。主要表现为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心理间的互动、审计人员之间的心理互动、一般审计人员同审计部门领导间的心理互动三个方面。审计心理从其性质和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审计认识过程、审计情感过程和审计意志过程。审计认识过程是人们对审计本质、审计目的、审计职能以及审计工作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感觉、知觉、记忆和想象。审计情感过程是人们在审计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性的心理活动。审计意志过程是人们在审计职业理想的激励下,克服审计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干扰,实现审计目标的心理意识的能动表现。(3)审计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审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审计活动中审计组织和审计个体的心理规律。即审计主体在审计检查、审计分析、审计设计和审计工作组织等活动中所体现的各种心理活动规律。审计心理学是随着审计实践不断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二、审计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审计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首先,有利于丰富审计学科的内容。研究审计心理学是由于审计本身的目的与方法的不断变化与发展的需要,实践要求对审计学科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而审计目的与方法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发现,审计目的与审计方法之所以不断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审计难度的不断加大,这就要求人们对审计学要在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但目前所有的学科中心理学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因为只有能够正确的把握心理学的规律,并充分的应用到审计的实践活动中,审计工作的效率才会不断提高。其次,有利于丰富审计理论的内容。现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使审计对象无纸化成为可能,这就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和风险,要求审计人员改进审计手段,重新设定审计程序。而审计方法和技术的改变,必然对审计理论产生影响。心理学与审计学的结合形成了审计心理学,即为审计学的边缘性学科。正是由于心理学与审计学的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审计理论的内容。最后,有利于审计科学与其他边缘学科相结合。审计的活动中需要心理学的指导,研究审计心理学有利于促进审计科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并使审计科学更好地同其他边缘学科相结合,使我国审计理论的内容得到不断充实。 表1 审计目的与审计方法的演变过程表
(二)审计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从审计主体的角度来讲,研究审计心理学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从而可以优化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审计工作的效率是审计人员的素质和环境两个因素的函数。其中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审计工作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在相同的工作环境里,具有不同素质的审计人员会产生不同的审计行为,不同的审计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审计效果。从审计客体的角度来讲,研究审计心理学,有利于在掌握审计客体心理动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审计工作,取得准确和全面的审计结果。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研究审计心理学有利于促使社会各界了解审计对社会经济工作的促进作用,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还有利于发现社会经济活动和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宏观调控的科学性,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审计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构成 (一)审计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在审计发展过程中,边缘性的审计理论有很多,如审计学与经济责任制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学与社会责任会计相结合形成社会责任审计,审计学与司法鉴定理论相结合形成司法审计,审计学与企业管理知识相结合形成管理审计,审计学与统计知识相结合形成抽样审计,审计学与管理学相结合形成审计管理学。而审计心理学是由审计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应该解决如审计资源的整合问题,以及审计低效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有必要要求要发展这些边缘性的学科,这样可以促进审计实践的发展。 (二)审计心理学的内容构成审计心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审计的主体心理学与审计的客体心理学。 (1)主体心理学。审计主体的构成有两个,一是群体形态,即机构;另一个是个体形态,即人员。主体心理学也就是审计的主体心理学,解决的就是谁来审的问题。有一些学者认为,审计主体是有差别的,审计主体心理学主要包括审计个体与审计组织心理两个部分,并且分别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表2)所示。一是审计个体的心理。包括审计个体的知觉和个性。审计个体的知觉是指审计个体对审计对象整体的反映。这种知觉程度影响审计最终的监督行为。而审计个体的个性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审计主体的态度、信念、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审计主体的个性特征决定着审计实践结果的好坏,而为了指导审计实践也对审计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个体的动机。推动人从事审计活动,从而满足审计实践这种需要的心理状态。审计主体可以将需要和目标相结合,就可以转化为动机。审计主体的客观需要必须把握好,这样才能将审计的目标与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审计主体的动机得到有效地激发。审计个体的态度。态度是个体对待社会事物的心理倾向,它反映行为个体对社会事物的评判、好恶和行为的倾向。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工作行为和生活方式。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审计主体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审计实践活动的成败。二是审计组织的心理。包括审计组织的领导心理。审计组织中,必须有一个领导者,即具有法定领导地位和影响的个人。审计组织的领导心理应该包括与审计组织心理要求相适应的领导决策心理、领导体制以及领导者素质等问题。为了做好审计工作,必须培养具有一定领导才能的人才,并且审计组织心理为提高领导工作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审计组织的结构心理。组织结构是组织各个部分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式,不同的组织结构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为了保证审计组织内部信息的正常传递和流通,有必要根据审计的性质和特点来选择一个比较科学的和合理的组织结构,从而达到对审计的有效科学的监督。审计组织的发展和变革心理。审计组织也同其他组织一样,随着环境、目标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变化,审计组织也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不断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