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金瓶梅‘杠’字音义》(载《中国语文》1994年3期)一文,提出了由义及音、参考字形、往复推求的训释方法。 有人误会我们的意思,以为这有背于语言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的原理和清儒循声求义的科学方法。 这是误解。我们的出发点是训释近代汉语书面资料,是形体化(写成字)了的有声语言。这种书面语言资料,本身没有明确的音读。其作者重口语表现、不拘文字规范,创造了为数不少的俗字;抄刻过程中又有因字形误认而随机改换的“再创造”。这使我们面对的资料,跟当时的口语有了相当的差距。 因此,辨析字的“声音”已很难成为“义训”的前提。资料的系统性却可以使我们比照上下文、前后文大致了解词语的义训,然后溯源确定音读,辨明本字和讹转轨迹,从而得到于形于音于义都妥贴可信的认识。这样“往返结合的过程”实际上仍以语言的“音”为枢纽,结合了“比较互训”的常见训释法和俗字音读考证法。 文献词语的训释既然牵涉到词汇和文字两方面,就要求研究者对词汇的发展和文字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词汇的发展是语言发展中最迅速的部分,每一个时代都有大量的新词。但是,新词中除了少量音译借词外,多数是旧有词的意义的引申和分化,或以旧词为词素的组合。即是说,新词和旧有词有着意义上的密切联系,当然也与相应的“音”密切联系。有些研究者不注意这种联系,偏重于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面意义,这就造成了新词语过多的假象。每一部语言资料都可以钩集出上万条词语,编出几十万言的词典。而这种“典”与那种“典”之间,注音释义乖互甚至相背。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一个时代、一部文献的词汇面貌的认识混乱。 文字的发展,我们常注意其规范的一面,因而过分地依赖旧有字书规定的形音义。笔者认为,汉字处在不断的俗正转化之中,隶书相对篆书就是俗字。汉字的演变可分字件、字构、字用三个层面去研究。(参看拙文《近代汉字研究的几问题》,载《东岳论丛》1994年3期)相对于唐宋进行过规范的楷书字的形音义,近代的俗字大致包括三种。第一,同音替代字,例如“僻”写作“背”,这是字用意义上的发展;第二,新造形声字,例如“塞”写成“
”,这是字构意义上的发展;第三,字形变异、草书楷化,例如“
”写成“弯”,这是字件意义上的发展。不管那一种俗字,都可以造成同一个词的书面形式差异,而且在它新出现未被广泛接受时,都会造成抄刻中的错误。 一般地说,从纯粹词汇的发展来看,词语训释是比较易做的,是可以“循声求义”的。特殊地说,近代汉语资料是词汇现象文字现象纠缠在一起的,词语训释难度就大了。单一地查考字书“因形见义”,粗略地引证方言“循声求义”,都易造成失误,不利于汉语词汇的研究。 本文拟从三种俗字角度,对《金瓶梅》词语作些考释。三种俗字只是大致的分类,每种都难免与他种有交叉。 方音替代字词释 “脓”“浓”应有上声读法nǒng,是“努”的方音借字。 “贼奴才淫妇……你知我见的,将就脓着些儿罢了,平白撑着头儿撑什么强!”(四一9下5)“不然这个疖子也要出脓,只顾脓着不是事。”(六九12上9)“你识我见,大家脓着些儿罢。”(九一12下5)“哥儿,你浓着些儿罢了,你的小见识儿,只说人不知道!”(七三7下9) 对后一例“浓”字,台湾魏子云释:“你还是把疖子的脓留住别挤出来吧。”(《金瓶梅词话注释》502页)大而化之,失之笼统。张惠英释:“老实、窝囊的意思。”(《金瓶梅俚俗难词解》255页)走得更远。王利器等《金瓶梅词典》307页释“脓”分别为“硬撑住、勉强忍受”,“将就坚持”,意思稍切。白维国《金瓶梅词典》378页将“脓”“浓”作为同音词,释“凑和、将就”,并引用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家败而姑安之,事坏而姑待之,病亟而姑守之,皆曰脓。”这就进一步确定了词义。 上述诸家皆注音nóng,阳平。笔者曾说,“不能确定读的训释,很难说是确释。”阳平调的注音,无法表明字义的由来。 上行“脓”“浓”的意义皆由“努”字而来。《广韵》姥韵:“努,奴古切,努力也。”引申而为“用力凸出”,《红楼梦》64回:“和她二姨努嘴儿。”又引申为“用力失当”,《红楼梦》75回:“且别贪力,仔细努伤着。“《现代汉语词典》仍列这些义项。 “努”读如“脓”也非自《金瓶梅》始。《广雅》卷三“薄、怒、文、农、勉也。”王念孙疏证:“农犹努也,语之转耳。” 这种方音,今天也不鲜见,山东不少地区,把“用力失当”仍说成nǒng。鲁西南地区则更显规律性,不仅“努”的各种用法都读nǒng,连“奴”也读成nóng。电影《农奴》在他们读来是叠音nóng nóng。 “努”不仅有方音读法,还有方言引申用法。象《金瓶梅》中“脓、浓”,就同是“忍耐”义。六九回例,表面义是有疖子不治疗,忍痛忍病;四一、七三回例,表面义是有高见有才能而用力控制,不使流露;九一回例是有意见有怨恨而隐忍不发作。这些用法至少还在山东地区仍活跃在口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