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是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和统计资料中采集相关数据,运用评价标准进行评分的方法,定量评价结果具有量化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是审计评价的主要方法。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既不能反映影响指标数据的潜在因素,也不能说明非数据能表达的客观效果、主观努力,需要有定性评价做补充。定量计分评价有多种,常采用功效系数法,功效系数法是在一定范围内把审计评价的各项标准和内容分设档次,通过功效函数转化为可以度量的评价分数,据此评价计分的一种方法。定量评价的要素有三个,即: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限于篇幅,简要介绍具体操作方法: 1.选取对比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包括预算(计划)标准、历史标准、行业(专业)标准、经验标准等。实际指标与预算(计划)标准比较,反映指标的完成情况;同一指标的历史比较,可以看其发展情况;实际指标与同行业(同地区)标准比较,反映在同行业(同地区)中所处的水平;实际指标与经验标准比较,反映与一般认同标准的差异。采用哪种标准,主要根据评价目的、评价环境和信息采集等条件来决定,评价目的是主要依据。由于评价标准的选用直接影响评价结论,因此,应与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沟通商议,慎重选用评价标准。 2.设定标准档次。选取评价标准后,将标准划分若干档次,便于判断实际指标并计分。通常设立优秀值、良好值、平均值、较低值、较差值五个档次。优秀值表示最高水平,良好值表示较高水平,平均值表示平均水平,较低值表示较低水平,较差值表示最低水平。档次的设定应参考国家、本地区、本行业的数据测算制定,兼顾指标的先进性和可比性。举例说明某单位评价指标标准档次设定。 表1 某单位评价指标标准档次设定
表2 某单位定性评价标准设定
注:根据财政部《企业绩效工作指南》,北京市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 3.确立各档次分值,用来计算实际指标对应于标准档次的得分。如:优秀值及以上为100分,良好值为80分,平均值为60分,较低值为40分,较差值及以下为20分。 4.计算实际指标得分,单项指标实际达到哪一档次,就得到这一档次的基本分。超过该档次标准部分,利用功效函数进行调整,计算调整分,以使得分更精确。 单项指标得分=本档基础分+调整分 调整分=[(实际值—本档标准值)/(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 举例:某单位评价指标标准档次设定如上表,经核实实际事业收入增长率为5.7%,基础得分为:良好值80分。调整分为:(5.7%-5%)/(6%-5%)×(100-80)=14分,事业收入增长率得分94分。 二、定性评价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有些是无法量化的,需采用定性评价方法。比如基础管理水平、遵守财经纪律情况、群众满意度、个人廉洁自律等,对这些内容评价很重要,它能弥补定量计分评价的局限性,从多层面反映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分析影响量化指标的潜在因素。定性评价是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运用其学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根据已掌握的资料进行评判,得出评价结论的过程。定性评价的局限性在于,不像定量评价那样依靠数据,而较多依靠评价人员的个人判断,容易受评价人员的知识、经验、判断能力的影响。为了使定性评价相对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应力求做到:一是应该综合反映多位评价人员的意见,不能仅根据个别人的意见定性。二是采用科学方法,目前较为通行的方法是将定性评价的内容设置技术规范,制定参考标准,将实际情况与标准对照,采用模糊与隶属度赋值法进行计分,在此基础上作出审计评价。具体做法是: 1.确定参考标准。根据每项定性评价的内容,参考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经济管理要求、同行业、同地区的状况等,确定参考标准,将每一标准划分为不同档次,并规定每一档次的具体要求和基本边界,作为对实际定性评价的参考。确定参考标准有助于评价人员对非量化评价内容的判断,增加可操作性。举例某单位定性评价标准设定。 2.确定各等级标准分值。便于转换和计算多位评价人员实际给定等级的分数,如A、B、C、D、E级对应的分值为100、80、60、40、20。 3.定性评价计分。评价人员根据实际调查和了解的情况,参考上述各等级的具体要求和基本边界,给出实际等级和得分。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每项评价内容平均得分: 每项评价内容平均得分=∑每一位评价人员选定的等级分数/评议人员总数 举例:某单位的基础管理水平标准设定如上表,四位评价人员综合计分分别为69、60、55、58分,该单位基础管理水平平均得分(69+60+55+58)/4=60.5分,综合计分评定为C级:基础管理水平一般。 同时,定性评价还应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或对其他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调查了解结果全面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