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经费不足造成的负面影响 1.审计力度软化。一些地方审计机关为了能够顺利解决自身经费而不愿得罪财政部门,因而往往在一些问题的定性、反映和处理方面作出不适当的退让;甚至有的还利用财政审计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作为与财政部门讨价还价的筹码,把审计成果作为胁迫对方就范、争取经费保障的利器,这必然会影响到审计项目的质量和审计执法的力度。 2.审计绩效淡化。由于经费不足,审计机关安排审计项目只能“量体裁衣”、“量力而行”,难于“聘请”编外专业人员参加审计工作,审计工作的覆盖面、审计周期的安排很难按照既定规范进行。有的单位和项目因为长期脱离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发现和纠正,给国家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3.审计手段老化。一是在审计方式上,“交叉审”、“上审下”已被实践证明是有利于加大审计执法力度、提高审计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实际难以得到充分运用。原因不外乎是“交叉审”、“上审下”要比“同级审”耗费更多的经费,审计机关支付不起额外的审计成本,审计质量因此受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二是审计信息化建设受阻。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明显不足,发展严重滞后,至今未能与审计署“金审工程”实现对接。 4.队伍素质退化。在信息时代,大力加强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实现人员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知识储备的全面更新,是各级审计机关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但是因为经费拮据,地方审计机关干部教育培训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极大限制,培训的内容、规模远远落后于审计实践的要求。尤其对一些费用较高的培训项目,像计算机、英语培训,更是望而却步。这种状况无疑严重制约着审计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直接威胁着地方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5.人才引进弱化。目前世界各国以及我国各地各部门在实施人才战略中,无不以优厚的待遇、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作为吸引人才的一大筹码。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目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工作人员工资福利等物质待遇都不足以同财政、金融等行业竞争,甚至难以与社会审计组织比拼。在当下僵化的人事编制管理体制下,人进不来出不去,审计队伍的充实和更新困难重重。 6.廉政建设浅化。有些县级审计机关一般人均经费不足两万元(含收缴违纪资金返还),有些工资都不能足额按时发放,出差还得垫钱,外出审计只能靠被审计单位提供食宿、交通、通信及办公用品。由于一些地方审计机关执行审计任务还难以完全割断在物质条件方面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难以摆脱对被审计单位的依赖,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审计执法的力度和审计系统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审计经费保障制度 1.以更加明确的法律形式确定审计业务经费的保障标准。现行《审计法》关于审计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的规定过于笼统,不便于实际操作,应当通过立法程序将此纳入《预算法》等财政本法,作出更为详尽的规定,进一步以法律形式予以保证。各级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就审计机关经费保障的具体办法和运作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政府、人大、财政部门共同关心和积极解决审计机关经费问题的有效机制。 2.改进审计经费预算编报制度。经国务院同意,审计署及派出机构首先实行了审计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的办法,这对于维护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依法有效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上行下效,推而广之。(1)逐步改进现行审计经费预算编报制度。先由审计机关根据职责、任务和计划及定员定额标准编制预算草案,无须政府审批,由财政部门在本级年度预算中单独列示,报经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执行。(2)认真做好部门预算,争取财政增加投入。将行政费、事业费、业务费、专项经费等正常经费和发展经费全面纳入单位预算并及时向财政申报;做好对编制内容、项目标准的分析、测算和论证工作,力争编制基础客观、数字准确。(3)审时度势,在争取财政专项资金上下工夫。要加强对增加专项资金必要性、可能性的调研论证工作,阐述现实需要、客观分析困难,说明编制理由。精心做好预算编制的各项基础工作,有利于财政审核时少打折扣,按预算如数拨付。 3.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对理论界和部分地方审计机关呼声较高的审计体制垂直模式,可以在上级审计机关的指导和本级政府的支持下进行试点,取得成功后再行推广。具体到四川省,建议进行地方审计机关省级行政垂直管理的试点,即省级审计机关在省政府和中央审计机关领导下工作,市(州)审计机关先实行省厅派出制,业务、人事、经费实行省级垂直管理,经费由省财政保障。这种体制是一种现行法律体制的完善,也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工作效率。 三、进一步控制审计成本 1.强化预算控制,降低费用支出。一是实行定额预算。根据项目定人员、定时间,根据人员和时间定工作量,再根据工作量定经费,在年初制定计划的同时就编制相应的经费预算;二是建立节约奖励制度。由于审计项目的多样性和动态性,随着项目审计的推进,难免会出现预算的追加或追减,从而使预算流于形式。所以,对于一些特殊的审计项目,可以采取经费包干、节约奖励的方式。同时,审计机关应建立总量控制、节约奖励、超支惩罚的经费管理制度,并与年末审计项目的评价挂钩,使直接成本控制与审计人员的切身利益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