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环境审计的方式方法也必须不断发展、及时跟进。当前,我国环境审计最大的不足在于缺乏连续性。在环境治理决策阶段,审计监督未事前介入,不利于预防决策风险;环境治理周期长、项目多、涉及的责任部门多,监督主体多元化,审计责任模糊;且以事后监督为主的环境审计也使得发现的问题难以整改到位。因此,环境审计必须建立跟踪审计制度,对环境治理全过程进行审计,明确审计主体,强化审计责任,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经济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环境跟踪审计的特点。 笔者以为,与常规的环境审计比较,环境跟踪审计体现出如下特点: 审计时间不同。前者是根据年度审计计划的安排作一次性审计,后者在环境保护、环境治理规划或计划正式立项起就开始介入,并根据规划或计划实施的进程进行连续、不间断的审计,体现出随着工程建设进展及时跟进审计的特点。 审计方式不同。前者一般是采取审计调查的方式,是为了给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调查的部门多、范围广、占有获取的资料多、信息来源宽泛。后者则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采取审计或审计调查的方式,对重点项目重点审计,对比较普遍或共性的问题则采取审计调查的方式,在对被审计对象的安排上也有相当的自主权。 审计内容不同。前者主要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成效进行调查,后者是对规划或计划的起草、审批、工程实施的各环节、过程及相关资料及时进行动态审计,体现出全过程审计的特点。 环境跟踪审计涵盖的内容、 环境跟踪审计应包含对环境政策的评价。环境跟踪审计作为一项全新的审计实践,要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把握住科学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对环境政策的落实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要坚持把促进国家完善环境立法,提高各级环保部门的执法水平、促进完善环境保护管理监督体系和落实环保措施、促进环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查深查透问题的前提下,认真审视发现的问题,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原因,从完善制度、机制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环境跟踪审计应包含环境治理建设工程项目的审计。环境治理建设工程项目是环境治理的核心,项目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污染治理的效果。环境跟踪审计对建设项目要从检查程序的履行情况,报批手续的完备情况以及批准权限等方面入手,对环境治理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跟踪审计。单项工程完成一个审一个,审一个清一个,对建设项目的资金管理使用、投资效果进行审计,主要检查项目建成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是否一致,并予以客观的评价。 环境跟踪审计应包含对环保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的评价。环保资金的来源较多,管理部门和环节也多,环境跟踪审计必须对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作出审计评价。具体为:核查项目目标是否符合国家环境标准,财政及各级主管部门是否及时将环保专项资金拨付给使用单位,有无资金挤占挪用或闲置现象;使用单位是否按环保部门的规定用途使用资金;最后对资金使用后的环境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环保资金的使用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环境跟踪审计应包含对环境治理绩效的评价。环境治理绩效的评价指标系统分为三个方面,即经济效益、环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跟踪审计应通过对项目实施前后经济收益、运营成本费用、相关经济产出,周边生态环境改善情况的对比分析以及居民生活质量改进、居民满意度变化、人体健康等方面的绩效分析,全面评价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绩效,通过绩效审计,进一步促进项目的长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