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问题与对策

作者简介:
周英虎 黄胤强 王珊珊 罗文洁 广西财经学院

原文出处:
新会计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绩效审计是适应由单纯重视投入资金效果性,到综合关注投入资金的效果性、效益性、经济性而产生的一套审计理论和方法,是一种以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为主体内容的审计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会计、审计机制与国际上逐渐接轨,有关绩效审计问题的研究正在越来越受到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热点关注。本文拟从中国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绩效审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等三个方面作探讨。

      一、中国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

      (一)绩效审计的含义

      绩效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形式,是一种发展到较高形态的审计形式,是受托责任发展到特定层次的必然产物,但从理论上说仍属于整个审计体系的研究范畴。要弄清什么是绩效审计的关键,首先应当弄清楚什么是绩效,或者“绩”和“效”的关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打开什么是绩效审计的钥匙。

      根据辞海的定义:“绩”有两种基本的解释,一是功业,二是成果;“效”则有多种解释,包括效果、效益、效应、效率、效能和效用等。剔除与经济无关或联系不大的含义,我们可以认为这里的“绩”就是“成果”;这里的“效”就是“效益”,即涵盖了效率、效果和经济性在内的效益。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绩效就是经济运行的成果、效率、效果和经济性。“绩”与效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经济运行成果与经济运行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之间的关系。绩效的实质是经济运行过程与经济运行结果的辩证统一。没有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没有经济运行的结果,而经济运行的结果则反过来证实着经济运行过程存在的真实性与合理性,两者相辅相成。其中:成果是经济运行结果的实物形态;效率、效果和经济性是经济运行结果的价值形态,这种价值是能够用实物单位或货币单位计量的。

      我们认为,绩效审计就是由独立的审计组织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的鉴证和评价,以确定其结果的真实性、合理性和责任性,从而促进被审计单位和人员加强责任,改进管理,挖掘潜力,不断提高经济运行成果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绩效审计的具体含义包括以下几层:(1)绩效审计的主体是独立的审计组织和人员。它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和人员、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社会审计组织和人员等。(2)绩效审计的客体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绩效审计之所以要对经济运行的过程进行关注,是因为其是形成绩效审计结果的因,只有对因进行必要的审查,才能对果的结论作出客观的鉴证和评价。(3)绩效审计的主要职能是鉴证和评价。绩效审计作为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经济监督手段一样具有监督的职能,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绩效审计的主要职能并不是监督,而是鉴证和评价。这是因为绩效审计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纠错和防弊,而是为了分清责任和经济促进,它更注重经济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其中,鉴证是指对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的鉴别和证明,鉴别经济运行过程与结果的责任,证明结果的真实性;评价是对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的数量和质量作出的合理性鉴定与评判。(4)绩效审计的目的,是鉴证和评价经济运行过程与结果的真实与合理性。绩效审计的作用,是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加强责任,提高经济效益。这种作用是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的真实与合理性鉴证和评价基础之上的。具体讲,绩效审计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运行过程的责任和结果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进行的鉴证与评价。

      (二)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建立科学、规范、实用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分析被评价对象的总体绩效,提高政府投入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强化绩效责任和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1.既要重视反映短期绩效指标,又要重视反映长期绩效指标的原则。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常常会出现矛盾,许多管理者常常为追求一时的政绩而忽视甚至牺牲长远利益。因此,在实施绩效审计时,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使短期绩效指标服从长期绩效指标,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即在实际应用中,应明确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量化和具体化,要遵循“定性——定量——定性”的分析思路,做到“定量分析定性化”和“定性分析定量化”,而不是一味使用定性标准或者片面强调采用定量标准。

      3.兼顾各种评价依据的互补性的原则。任何一个绩效审计项目,其绩效评价依据的来源均有多种,例如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关部门的政策、准则、考评办法、专业标准及专家意见等,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时的更新与补充。

      (三)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层级

      绩效审计应根据绩与效的不同,分别建立绩和效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1.“绩”的评价指标层级。这里“绩”的承担者的主体是对经济运行负主要责任的领导干部,这不仅因为“绩”的鉴证与评价就是针对被审单位经济运行过程中责任人的应当承担责任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所做的工作;而且也是为了审计适应干部问责制的要求。因为随着责任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过绩效审计“绩”的鉴证和评价能够起到强化责任落实机制,促进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履职、依法行政、廉洁自律、增强执行力、提高工作效能的作用。对“绩”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四类:一是任期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二是任期财务情况指标;三是任期偿债能力指标;四是任期市场环境适应指标。

      2.“效”的评价指标层级。绩效审计“效”的鉴证与评价对象是被审事项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由于绩效审计“效”是鉴别与评价对象的复杂性与综合性,“效”的鉴证与评价与“绩”的鉴证与评价在指标的运用中存在着不少重复的现象。这种重复是必要和自然的,它进一步说明绩效审计中“绩”与“效”在鉴证与评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绩效审计中“效”的评价核心同样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经济运行单位而言,这套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类指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