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效益优先的原则渐渐为人们所接受。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按经济效益来决定资金流向,并据此配置资源(这包括自然资源与人才资源)。经济效益显著的地区或部门,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资金和人才,因而其经济发展的速度更为迅猛,效益更加突出。效益优先的效应就是锦上添花。这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古训很合拍。然而,伴随这效应而来的,便是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两个恶性循环的反差怪圈: 越贫穷落后,越没有余钱存放银行,缺少存款自然就没有信贷。因此发展生产就紧缺启动资金,无法上马改变全局面貌的大工程项目,生产上不去就更加贫穷。这是经济循环的怪圈。 由于贫困,教育方面的投入自然减少。劳动者得不到足够的教育,其文化素质必然低下,劳动者的素质低,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必然小,因而生活环境便无法改善,人们只能在低水平的生活环境中徘徊,这是文化循环的怪圈。 本来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不发达,财政条件先天不足,各方面发展显得相当滞后。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后,很多基础性的重要的长线建设项目一直展不开,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和扶植。许多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立即陷入了困境。因而这种反差呈现逐渐加大的势头。贫富地区之间的差异,不单引发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而且还伴生社会治安、经济纠纷等等不安定因素。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地处国家边陲,这种不安定因素的滋生,对维系国家安定团结大局面实在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影响。 要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落后状况,唯一的出路自然是发展生产搞活经济。扶贫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和资金两个要素。要打破上述怪圈,国家除了要从信贷、专项基金、投资项目等等方面给予优惠外,还要从政策、从人才培养等根本方面给予扶植。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环境的改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调的就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现在流行“十年前的教育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教育是十年后的经济”等口号,也辩证地说明了教育的基础性和人才培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要发展,要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的文化素质,除了师资、学校设施等外部条件外,教学体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我认为,民族语文在民族教育体制上可以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作用。 首先,在基础教育方面,民族语文是双语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缺乏汉语言环境的少数民族儿童,入学前一般都以自己的民族语言为母语。汉语文知识以及使用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入学后才慢慢培养的。这些地方的小学课程若不以双语教学来进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接收简直就是竹篮打水。事实上,在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老师授课时不论自觉与否,均要实施双语教学活动。用民族语言对应讲解课文内容的,是补助型的双语教学;民汉两种文字同时并举,用两种语文工具来学习文化知识的,是双轨型的双语教学。无论是补助型或者是双轨型,均离不开民族语文这一思维工具。壮族地区民族中小学利用壮、汉双语文进行教学而取得成效的,有不少事例。 其次,在专业教育上,民族语文可以培养能在民族地区扎根的大量实用人才。广大民族地区因为生活环境艰苦,缺医少药,教育条件差,很多医师、教师、干部,特别是学有所长的专业技术干部,都不愿长期扎根在那里。人才流动到富庶地区,使贫困落后的民族地区更加缺乏经济竞争力。倘若用民族语文作为专业教育手段,为民族地区大力培养紧缺的农、林、牧、工、商、师范等大量人才,这些民族人才生于斯,长于斯,学成之后服务于乡亲父老,他们必能造福桑梓。广西壮文学校及四所民师毕业的双语文兼通的师范生便是成功的范例。内蒙和吉林延边的这方面更是做得好。用双语文培养人才要面向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服务。 再次,在成人教育上,用民族文字来扫盲和进行实用科技再教育,它更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民族文字是记录民族语言的符号,基本上是文言相符。对少数民族来说,民族文字易学易懂易用。据以往的工作实践,成年人学壮文通过200个课时的教学一般即能脱盲,用壮文写信、 记事,读壮文报刊一般不成问题。至于用民族文字普及实用科技知识,少数民族更容易接受。在农民夜校里讲授卫生知识或农科技术,用汉语远不如用民族语文授课的效果好。 除了教育方面,民族语文在许多领域还可以发挥其不可取代的作用。 如对民族地区农村进行时事政策宣传,倘若使用汉语文,其功效将会大打折扣,因为真正能听懂看懂的人不多。若是使用民族语文,少数民族人民就能很快接受,并贯彻实行。 文艺演出和影视节目演播也是如此。凡是用民族语言演出或播送的节目,少数民族同胞就觉得亲切。容易理解,因而喜闻乐见,要是节目内容既反映民族风情,并且又用民族语言演播,老百姓更是倍加欣赏。如今电影电视虽然相当普及,但节目多是用汉语演播,民族地区老百姓真正理解的恐怕还不到一半。 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方面,民族文字也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比如民间文学的搜集、民族古籍的整理,没有本民族文字,就很难保持文字的原貌。用其他民族文字来记录、翻译、整理,民族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以及语言风格、情感格调甚至思想内容多少都要打折扣而有所损失。 在科研方面,民族语文也有它独到的功能。涉及民族医药,如果不懂民族语言文字,要整理出很好的药典、医案恐怕十分费事,也许根本办不到。可以入药的动植物中,有大量的东西只有民族语言名称而无汉语名称。若用民族文字来梳理这些药物、单方,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民族历史、文物、风俗习惯或地名等等,民族语文更是大有用武之地。对民族语言研究来说,有无本民族文字,其间的差异简直是天远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