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监察御史王恽的审计活动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北京审计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0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王恽,元代卫州汲县(今属河南)人,一生为官。《元史》赞扬他“有才干,操履端方”——既有工作能力,而且清廉正直,能够获得这样流芳百世的评价实属不易。他在至元五年(1268年)到至元八年(1271年),担任监察御史。在这近三年的时间里,王恽从事了许多审计活动。王恽把他担任监察御史期间撰写的有关审计活动和监察活动的文章共计150余篇,汇编成书,取名《乌台笔补》。所谓“乌台”的典故,出自《汉书·朱博传》:“(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因此后来人们称御史台为“乌府”或“乌台”。我们从《乌台笔补》中,可以看到监察御史王恽对审计公务尽职尽责的质朴作风。

      一、查处贪官刘晸

      至元六年(1269年),监察御史王恽通过审计,确认都水监刘晸“陷没官粮四十余万石”(《元史》卷167),王恽将刘晸贪污巨额粮食的违法行为如实报告给朝廷,请求追究刘晸的法律责任。王恽在审计公务中表现出的这种秉公办事的气概,使得朝廷的权贵们受到震惊。王恽就此审计事项撰写了《弹漕司失陷官粮事状》,在这份公文中,详细列举了刘晸的违法事实:刘晸“盗用、失陷、短少及糜烂等粮一十六万四千余石,又察得至元五年未到仓粮一十五万余石,除已经失陷外,八万九千余石至今不知运纳所在”。王恽将查出的问题征询该部门官吏的看法,这些官吏都证实查出的问题属实。刘晸侵吞官粮的手段是:废除内部互相牵制制度,粮食收发管理松懈;搞乱粮食会计账簿记录,不按时间顺序记账;将新收粮食冒充旧管粮食,以此掩饰亏空。

      此外,监察御史王恽还朝廷报告说:前几年刘晸负责建造了太庙(皇家祖庙),他因这个工程的业绩又是升职又是受赏。而今才盖好不过数年,房梁、立柱都已朽坏,应该追究刘晸的责任。刘晸的违法行为被王恽查出后,他非常害怕,还没等到朝廷对作出判决就在忧虑恐惧中死亡了。

      二、对兵器制作的审计

      在《乌台笔补》中,记载了监察御史王恽开展的许多审计事项,包括仓库审计、税收审计、俸禄审计等等,其中有几例是对铠甲制作的审计活动,在此择要作一介绍。

      王恽在对中都(今北京)甲局的审计中发现:甲局的工匠刘仲礼由于没有完成至元四年、五年的兵甲制作指标,被甲局首领官(内设部门负责人)张经索要工价罚款银四十四两五钱。首领官张经并未将这笔数额可观的银钱记账充公,而是揣进腰包私吞了。根据掌握的情况,王恽找到张经核实审计发现的问题,在事实面前张经只得承认了贪污罚银的犯罪行为。据此,王恽以《弹甲局首领官张经影占工役事状》为题,向朝廷作了专题报告。

      王恽在对铠甲生产制作的审计中,发现各地制作的铠甲规格、重量相差悬殊。根据了解到的情况,王恽向朝廷提交了《论成造衣甲不宜责办附余物料事状》,这件公文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审计调研报告”。王恽说:现在军队征伐四出,发给将士的铠甲最为重要,铠甲是否质量合格关系到将士勇猛或胆怯,以及战争的胜负。今调查了解到,至元六年各地制作的铠甲规格重量不一:国都甲局监造的铠甲重量在三十五斤及三十七、八斤;真定(今河北正定)、东平(今山东东平)等地甲局监造的铠甲重量却在四十斤及四十一、二斤。王恽还反映:朝廷有关部门到各地四十多处甲局,索要历年造作铠甲的剩余物料。为此,王恽建议朝廷,将造作一件铠甲的所需物料多少、一件成品铠甲的重量分别做出统一规定,对制作铠甲不合格的人严厉追究责任,朝廷有关部门不应索要剩余物料,应当重视铠甲的制作精良和坚固,这才是管理铠甲制作官吏的业绩和工匠的才能。如果以索取剩余物料为官吏的业绩,不注重铠甲制作的质量,那是就轻视将士的生命。

      三、通过审计公务发现问题,提出符合时宜的建议

      ——并州县、省官吏以节费用。针对至元年间,朝廷为了炫耀强盛,提高官府级别,扩大编制的做法,监察御史王恽提出:如今将州升格为府,将县升格为州,还有的地方不必设县而也设了县。以至地方官府人员多了,俸禄经费相应增加,但是税收却没有增多,形成虚耗,“所谓十羊九牧,为政大弊也”。现在四海一家,没有必要靠多设州府来夸耀朝廷的强大。不如该撤销的撤销,该合并的合并,减少地方官府和官员,用节省下来的钱财给待遇较低的官员适当提高俸禄。

      ——请求停止一切建设工程,体恤百姓。至元年间,不少地区遭受自然灾害,而无休无止的工程建设,使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为此监察御史王恽以《权停一切工役》为题上书朝廷说:我看到眼下,国都营建、五台山拖运木材、诸寺院营造工程,几年以来不曾停止过,“古人有云:工不使鬼,必待人兴,财不天来,终须地出,不动百姓,将何所求。”现在许多地方庄稼歉收,老百姓忍饥挨饿,自救不暇,上述这些工程驱使的工役,应当放归回家,以体现朝廷停建不急工程,节约经费,救灾救荒,关心民众的诚意。

      ——各地审计、监察官员不胜任的及时更换。至元年间,全国各地共设置了二十个按察司,元代的按察司是御史台的下属机构,职责是对辖区内的地方官府进行审计、监察。如果按察司的正官(“一把手”)和首领官员(内设部门的负责人)已经任命,但是通过实践证明其不能胜任本职公务,倘若姑息到任期届满再更换,对于按察司的公务没有一点好处。据此,王恽在《司官不胜任者即行奏代事状》中,向朝廷提议:命令监察御史每年上下半年巡查地方官府的时候,对各按察司官员的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考核,朝廷根据考核结果,业绩特别突出的按察司官员晋升职务,业绩不好的按察司官员降职调离,用这个考核办法激励按察司的官员认真履行职责。“台谏(御史台)急则监司(按察司)警,监司警则郡县肃”——御史台的公务严格了,按察司的公务就会抓紧,按察司的公务抓紧了,各州县的公务就会严肃认真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