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考察了新时期汉语语法特点研究的现状、主要观点,认为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观察问题的不同角度。文中还着重论述了进一步研究应处理好的7个关系:共性和个性、语法和文化、 动态和静态、单一和多极、材料和方法、主要和次要、语法特点和语法研究。 关键词 新时期 语法特点 角度 关系 汉语语法学是在模仿印欧语语法学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一事实使得汉语语法学一方面忽略汉语语法本来面貌而向所模仿的语法体系或语法理论认同的倾向一直是汉语语法学难以摆脱的阴影,另一方面又极力自觉或不自觉的寻找同印欧语语法不同的汉语语法特点,企图摆脱印欧语的影响。方法或方法论上的比照认同跟研究目的、追求上的求异,构成了汉语语法学史的一对主要矛盾。诚如有学者总结的:“我们看到,近百年来,由于不断向汉语的特点回归,我国语法学的发展越来越快,一部中国语法学史,实际上也就是不断向汉语特点回归的历史。”〔1 〕如果说1936年王力的《中国文法学初探》是自觉追求汉语语法特点的宣言,那么,自此汉语语法学家似乎都欲以探索汉语语法特点为己任。 一、汉语语法特点:一个热门话题 1979年以后,汉语语法学进入走向成熟(也有表述为繁荣发展、创新、大繁荣、大发展、走向独立发展等)的新时期,表现之一就是对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讨论成为热门话题。新时期对语法特点的研究,从队伍上看可谓老中青三代协力,老一辈学者如吕叔湘、朱德熙、张志公、胡裕树、张斌,中年学者如龚千炎、李临定、邢福义、范晓,以及不少青年学者都撰文发表自己的看法;《汉语学习》等杂志开辟专论特点:多数现代汉语教材也把现代汉语(语法)特点作为教学重点,设专节叙述,邢公畹《现代汉语教程》则以整章四节十多页篇幅来论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可见重视之程度;一些论语法的专著如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朱德熙《语法答问》等,也以先论汉语语法特点作为构造学术体系的基础;出版了张志公《汉语语法的特点与语法学习》、李临定《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等专著;《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对汉语语法特点也有不少叙述。把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写进教材、编入词典或进行专书研究表明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已有一定程度的成熟。 语法特点既是描写某种语言语法的出发点,也是研究某种语言语法的落脚点,只有在正确认清某种语言语法特点的基础上,才能选择适当的方法、理论来描写该语言的语法规律,建立适合解释该语言语法现象的语法体系。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家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十分关注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也正是随着对汉语语法特点研究的深入,才使得新时期语法研究能够自觉摆脱西方语法理论、体系的影响,逐步走向独立和成熟。 为保证汉语语法特点研究的健康发展,一些学者对语法特点研究的原则、方法、目的予以讨论。张斌、胡裕树明确指出对汉语语法特点研究,“摆在我们面前的仍旧有一个方法的选择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选择,这就是我们待解决的问题”〔2〕。 他们还以“们”字为例,着重谈了共性和特点的关系,指出:“我们研究语法,既要注意它的共性,又要注意它的特点,并且要把特点放在共性的一定位置上去考察,去理解。”这才是研究语法乃至研究语法特点听指导思想〔3 〕。龚千炎、崔应贤等也强调指出应注意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并注意广泛收集语言事实〔4〕。 王明华撰文专论语法特点研究的原则,他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提出双重性、非排它性、综合性、层次性、多维性几个研究原则〔5〕;杨成凯则著三篇反思论文, 专论语法特点研究〔6〕。能把对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当作问题来研究, 更表明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对语法特点的关注。 二、语法特点:百家争鸣的现状 然而汉语语法特点的实质是什么、有什么样或有多少特点,学者们认识并不一致,甚至分歧很大,可谓百家争鸣。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已基本成为共识,这被认为是汉语语法的根本特点或最大特点,但对受这个根本特点影响下的具体特点的看法就见仁见智了。 30年代以后,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既然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语序(词序)和虚词就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多数高校现代汉语教材都采用了这一观点。而陈望道、吕叔湘、朱德熙等则持怀疑或否定态度,陈望道认为注意词序的先后是语言的共同性,或者说普遍性,而不应该看作汉语的特殊性,至少不能强调把它作为汉语和其他语言不同的特征;虚词的运用也不尽是汉语的文法特点〔7〕。 吕叔湘虽没有明言否定,但在他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两书专论汉语语法特点的部分都没说到语序和虚词,两书都认定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前书又进而说到语法现象的渐变特点〔8〕,后书又指出另外三个特点:常常省略虚词、单双音节影响词语结构、汉字影响词形〔9〕。朱德熙《语法答问》设专节论汉语语法特点,文中首先认为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主要手段的观点是含糊的,不得要领的;他也承认传统上认定的语素单音节观,承认汉语语法最根本的特点是缺乏形态变化,但认为认识止于此是不够的,还需了解这一特点背后的深刻含义;他指出汉语语法特点主要有两条,“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10〕,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汉语”条中,朱德熙又增加了两条,“汉语句法的特点还表现在主谓结构和动补结构(或称述补结构)上”,“从词序方面看,汉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所有修饰语都必须放在被修饰成分的前边,所以修饰语不宜太长、太复杂。”〔11〕吕叔湘,尤其朱德熙的认识是新时期汉语语法特点研究的主流,不仅被编入大百科全书,写进教材,而且引起了汉语语法研究的质变,如词类与句子成分不一一对应,即词类多功能观,彻底动摇了“依句辨品”说,进一步确立了划分词类的语法功能(分布特征)标准;词组与句子构造原则一致则成为词组本位观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