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审计厅: 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 2009年2月初,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亲自定题并牵头、余效明副审计长负责具体组织浙江等6省审计厅和审计署南京等7特派办对浙江省等7省2市开展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影响状况专项审计调查。浙江省审计厅迅速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和以分管厅长为副组长的专项审计调查组,省厅经贸审计处负责具体实施,省厅、11市和51县市共63个审计机关共同参加。 一、把摸清危机后浙江中小企业生存发展总体现状作为调查总目标,发挥审计建设性的辅助决策作用 浙江是中小企业大省,2008年末全省中小企业89.33万户,其从业人数1846.41万人、增加值10207亿元、产品出口额8081.6亿元、上缴税金1724.69亿元、利润总额1707.46亿元,分别占全省企业总量的99.98%、96.11%、47.50%、81.97%、91.16%、87.00%。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是我省中小企业的主力军,2008年末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有5.25万户,占全省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9.64%,其从业人员、增加值、出口额、上缴税金、利润总额,分别占全省中小企业总量的38.04%、65.74%、100%、63.07%、73.20%。中小企业在浙江经济发展、劳动就业、财政收入、出口创汇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事关就业、税收等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为此,我们在制订工作方案时,首先将摸清危机后浙江中小企业生存发展总体现状作为调查总目标,密切关注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经济困难明显加大的情况下我省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密切关注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支持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稳定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政策效果,密切关注中小企业自身应对危机转型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通过专项审计调查,摸清我省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基本情况,揭示中小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困难;了解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落实情况,揭示各级政府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的效果和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分析中小企业受危机影响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维护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为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我们把揭示总体情况作为审计调查的首要目标,将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开工情况作为反映总体目标的具体指标。通过挨家挨户的调查,达到了把握总体的前期效果,大大提升了调查结果的公信力。 全面摸清我省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基本情况,审计认为事关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否正常开工?为此,工作方案要求各调查组对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工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并精细作业。调查采用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直接电话采访等多种方式,在当地发改委、经贸委、统计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有关乡镇(街道)、开发区的积极配合下,共调查了46710户(占应调查数即2008年末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统计数52582户的88.83%)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开工情况,覆盖1152个乡镇(街道)(占2008年末全省乡镇街道总数1511个的76.24%)。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09年2月底,42640家(占比91.29%)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在危机中正常生产,4070家(占比8.71%)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在危机中遇到困难,其中3106家(占比6.65%)企业处于部分开工状态,964家(占比2.06%)企业处于停工停产状态。为此,以《审计信息专报》形式向省政府报告: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开工率91.29%。审计用自己调查得到的数据真实全面反映中小企业最新现状,受到分管副省长的高度重视表扬。吕祖善省长、陈敏尔常务副省长分别作出批示,要求财政厅、中小企业局阅。 为了尽可能全面调查揭示金融危机下浙江中小企业受影响的程度,我省将审计署方案要求重点调查200家中小企业扩大到62个市县,调查组每组至少实地调查30家,这样实际调查2106户,是上级要求的10.5倍。同时,要求全面调查已开工的所有小额贷款公司、所有纳入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备案管理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调所有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受偿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在提高调查覆盖面的同时增加调查的内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为调查报告提供翔实的数据和资料。 成效:在我省目前新一轮机构改革中,中小企业局从原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的副厅级行政机构改为与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合署办公的正厅级行政机构。 成效:据初步统计,已有9市县促使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修改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15个,其中常山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当前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常山县建筑业发展政策的意见》3个文件,审计充分发挥了辅助决策作用。 二、把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调查的重点内容,发挥审计建设性的帮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