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南各省方言梗摄字的元音*

作 者:
李荣 

作者简介:
李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100732

原文出处:
方言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要 本文分四节:(壹)引论,(贰)吴语,(叁)粤语,(肆)语音演变。又用表一至表七排列各方言语料。文字详略由方言音系与语料多寡决定。列表方式还要考虑版面安排。吴语粤语要说的话多,所以各成一节。其他方言多数看表及注自明,只在必要时在第肆节略作交代。本文提出两项初步看法:①梗摄分文白读,梗摄白读层次较早,文读是受曾梗不分的北方话影响後起的。②从古音(《切韵》系统)演变到现代方言,当中有一个阶段,梗摄白读音的主要主音接近前[a]。当时宕摄的主要元音接近後[a]。对比吴赣客粤方言,梗摄古音自见。此外,本文还考订了若干本字。

      壹 引言

      我国学者向来注意南北方言的差异。颜氏家训音辞篇开头说:“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接着讨论南北方言的分别。切韵序说:“昔开皇初,有刘仪同臻……等八人,同指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几十年来,讨论汉语方言分区的作品不少。我国东南部方言复杂,我曾经揣摩其间的异同,并且赣语南昌、临川与客家的梅县都有类似的情况。同时又看到“梗”字作“植物的茎与茎状物”讲,在吴语、赣语与客家话里都有合口的读法。这些不能是偶然的巧合。接着考查东南各省其他方言,才有上述的想法。

      

      方言比较总免不了牵涉到字的来历,为的避免行文累赘,这里举四对例字交代一下。

      

      贰 吴语

      

      上列八处方言,两处是赣语(南昌、高安),三处是客家(永定、华阳凉水井、广东客家),温岭是吴语,广州是粤语,福州是闽语。梗字在上列八处中,温岭与广州是阴上,其他六处都是上声。矿字也是上声。梗摄合口字少,“梗”字合口音跟文字,在好多方言里已失去联系。只有比较方言才能恢复这种联系。十余年来,常常看到方言报告著录“梗”字的合口音,令人欣慰。

      叁 粤语

      

      这节从语音演变讨论梗摄字的韵母。先说隋代诗文梗摄字用韵的情况。下列三篇拙作

      ①隋韵谱(《中国语文》1961—1962=1982《音韵存稿》135 —209)

      ②隋代诗文用韵与《广韵》的又音(《中国语文》1962=1982《音韵存稿》210—224)

      ③庾信诗文用韵研究(《音韵存稿》225—258)

      

      

      曾摄的蒸部与登部分别独用的例多,同用的例少。通摄的东部与锺部都以独用为主。东部与锺部同用例不多。冬部字少,独用的例未见;和东部同用例二见;和锺部同用例五见;东冬锺三部同用例一见。宕摄的阳部与唐部互押,两部同用的例比分别独用的多。江摄字用为韵脚的少见。江部独用四例。江韵与阳韵同用二例。觉韵与铎韵同用一例。江阳唐三部同用的六例。梗摄庚耕清青四部都互相押,同用的例比独用的多。值得注意的是青部独用十四见。梗摄不跟别的摄押韵。萧圆肃的《少傅箴》蒸清阳三韵换韵,可以说是异摄不相押的好例:

      小心翼翼,大孝蒸蒸。谋谟计虑,问对疑丞。安乐必敬,无忘战兢。夫天道益谦,人道恶盈。汉嗣不绝乎驰道,魏储回环于邺城。前史攸载,后世扬名。三善俱备,万国以贞。姬周长久,实赖元良。嬴秦短祚,诚由少阳。虽卜年七百,有德过历而昌。数世万一,无德不及而亡。(百衲本周书四二 7;全隋文十三10元良作贤良,盖非。)

      

      再来看现代方言的韵母。吴赣客粤最能反映古代的元音。温岭梗摄不分文白读,二等反映古代元音,三四等细音就跟曾摄合流了。赣客粤梗摄分文白读,白读反映二三四等的元音;文读就跟曾摄不分了。古今对比一方面要从梗摄的元音看,另一方面还要拿梗摄跟别的摄比。上页以“争增赃宗”四字,温岭、临川、梅县、广州、北京五处为例。“争”字两处不分文白,三处分文白。从这四个字五处的音可以看出梗摄文白读的区别。隋代诗文梗摄各部互相押韵,而不跟他摄押韵,可见梗摄白读与曾摄韵母不同是固有现象;梗摄文读跟曾摄韵母相同是後来受北方话曾梗不分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