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案例教学和审计模拟实验室 审计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潜能,是审计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方式。笔者比较赞同在审计理论课程之外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程,大量引入案例讨论,侧重解决审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 在实施审计案例教学时,一般应分三个阶段:案例准备阶段,案例讨论及分析阶段以及教师总结阶段。在案例准备阶段,应注意选择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案例,而且要事先把案例资料发给学生,使其熟悉案例内容,并设计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准备发言提纲。在案例讨论及分析阶段,教师要认真组织并做好引导作用,想办法使同学们积极参与案例讨论,并将同学们在课堂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与考试成绩挂钩。为了避免出现冷场,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可以推选主题发言人,然后各组成员之间对于审计案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审计理论知识展开辩论。在教师总结阶段,教师要注意将各组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总结,在总结时不应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是否得出正确答案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以及理论基础是否恰当。在点评各组案例分析的内容时,要指出分析评价结论中的优缺点,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审计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掌握一定的分析技巧和方法。教师在总结案例分析结果时,应从教学效果角度分析案例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注意查找案例分析不成功的原因,关注案例讨论过程中争论焦点的产生是由于基本理论不扎实,还是运用理论知识不恰当,或者是案例信息本身不明确所造成的。通过不断地分析、总结,就可以提高审计案例教学的质量。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审计程序以及按业务循环进行审计等内容,可以采取直接实践形式,即到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去实地审计,然而这种形式可操作性不强。另一种形式就是采取间接实践形式,即通过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使学生能够融入实际审计工作的情境中进行实践演练,更好地将审计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应力争完善审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在实验室中模拟审计环境、企业资料,将手工与计算机相结合。在进行审计模拟实验时,教师可以模拟实际审计工作,将学生们分组,并设立项目负责人负责综合、审计计划编制及组员的工作分工等内容,项目负责人要按照业务循环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 课程设置应涵盖审计理论与实践 为了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审计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笔者认为应改革现有课程体系的设置。可在开完会计学、税法等课程之后,先开设《审计学原理》课程,使学生系统学习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今后审计课程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尤其要注重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以达到综合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审计人员。然后开设《审计案例分析》课程,通过大量精心选取的国内外比较典型的审计案例讲解、分析及讨论,使学生可以对审计学原理课程中学到的审计风险、审计独立性及审计责任等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树立审计职业道德理念,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开设《审计实务》课程,由审计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进行讲解,可以在审计模拟实验室中进行实地操作,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加强培养审计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 鉴于高校审计专任教师大多没有从事过审计实务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应设法提高审计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可采取以下途径: 一是审计专任教师应每隔几年,抽出一学期时间到政府机关、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做脱产实践或到会计师事务所做兼职,增强其实践经验。而且应当鼓励教师参加注册会计师或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等资格考试,取得一定的执业资格,这样理论功底才能更加扎实,并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的审计法规的变化,以此来指导审计实践工作。 二是直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资深的项目负责人、签字注册会计师担任审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这些从业人员长期从事审计实践工作,实践经验丰富,掌握的审计案例资料更生动且切合实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 完善审计教材 目前审计学原理方面的教材比较多,也比较成熟,可适当选用。但案例分析及审计实务的教材比较欠缺,教师可以采用自编教材的方式。在编写审计案例教材时,要注意选用比较实用,有代表性的案例,并注意案例应该新颖,不能过于复杂,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审计案例库。而审计实务教材应结合某企业具体数据,从审计计划开始,结合具体审计程序,按业务循环来设计,切忌编写成审计理论的形式。 改革审计课程的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如采取笔试、技能操作考核、案例讨论表现等多样化方式,注重将审计理论和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笔试部分应着重对审计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考核;技能操作考核可以由学生上机操作,让学生随机抽取不同的岗位分工,按要求进行审计实践的操作,然后教师按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相应成绩;案例讨论成绩的评定,可以根据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完成的案例分析报告等内容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