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糊不清,内部审计定位不准确 内部审计在建立的初期,确实承担了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的职能,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社会审计的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这两方面的职能逐步淡化。内部审计要立足企业,不能越俎代庖,包办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全部功能,只能发挥自身定位职能。 由于原来的内部审计只是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一种延伸,所以当时的内部审计工作重心仅仅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但现在内部审计工作除了收支审计以外,其工作目标是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然而这一理念还未很好地落实。内部审计若只停留在履行监督职能方面,而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或提升企业的价值,必将损害内部审计存在的根基。所以,现在内部审计应将目标定位转向管理审计,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将监督融于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完善公司治理,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献计献策。内部审计要创新,但也不能丢掉传统,两者要有机结合,取长补短。 二、无足轻重,弱化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有着一个先天的优势,就是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内部的员工,对企业的了解要远远大于外部人员,他们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一些企业常常热衷于请国际国内知名的咨询公司设计企业内控制度。然而,我们的许多企业往往将花巨款聘请国内外专家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束之高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水土不服”。 三、片面夸大,过分强调内部审计的职能 在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中,一些企业还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过分强调内部审计的作用。一部分单位矫枉过正,在经营管理中过分强调“领导重视”,认为应由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主管内部审计工作,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内部审计的职能。认为企业内部的事情,无论大小轻重,都要内部审计参与过问。内部审计确实重要,但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忽视或者过分强调都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四、预防为主,发现问题是关键 任何经济活动中隐藏的经营风险都会通过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管理人员和投资者对会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进行认真分析,不难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将财务审计、效益审计、风险审计有机结合起来。 内部审计不是说一定要把什么人或者什么事情曝光,才算是发挥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能够给企业带来“免疫”效用,因而事前的预防作用意义巨大,它要求内部审计突破过去“审计就是查账”的固有模式,重新定位,站在企业管理的更高层次,通过开展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努力帮助企业挖潜增效,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对企业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审计调查,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实现“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审计宗旨。 五、本末倒置,形式主义严重 现阶段,一些企业内部审计未能真正行使内部审计的职能,形式主义较重,我们从一些企业了解到,不管是年报审计还是专项审计,企业都将资料整理得相当精美,也有很多翔实的底稿,但找出的问题、提出的管理建议却寥寥无几。使得审计工作形同虚设或者仅仅是一个过程,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们常常讲“实质重于形式”,审计底稿是为审计意见提供依据的,并不是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那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实在令人怀疑如今的企业是否还需要内部审计。审计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发现问题,而是为了规避风险。审计底稿虽然完整精美,但若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管理不到位的话,再完美的审计底稿也是垃圾。有人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在审计中我们不需要编制一套无用、华丽的底稿却未提出半点管理建议的“苦劳”,我们需要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隐患的“功劳”。在内部审计中,如果做不出“功劳”,任何“苦劳”不但没有任何促进作用,有时还可能起到阻碍作用。 六、事不关己,放任自流达不到效果 现在内部审计还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对审计的事后监督和再审计的忽略。有些单位审计时查出的问题不少,但基本上是“年年在审计,年年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审计缺乏监督和再审计,没有将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审计的作用是查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今后的工作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但有的部门仅仅是对审计出具一份报告,提出1-2条意见,然后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反正我的审计工作是做完了,事情是别人的,和我没有关系”。长此以往,内部审计还真是没有任何作用了。 七、加强学习,内审人员素质不高 原来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以往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基本都是年纪较大的人员,更有甚者一些企业中好像内部审计人员就是会计人员的养老窝,将一些退居二线的财务领导或者财务人员安排到内部审计岗位上。的确,内部审计在某些方面是没有财务人员的工作那么具体、时效。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正由财务收支审计为主逐步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为主转变,这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现代企业全面风险控制体系变化的体现。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公司内部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实现。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面临新的定位和思考。 另外,从教育水平来看,内审人员普遍文化素质偏低,不具备现代内部审计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计算机运用方面的技能。从专业构成来看,内审人员主要来自会计和审计专业,不利于审计范围的拓展。对此,企业领导应对内部审计予以足够重视,努力将高素质、跨专业的人才引入内部审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