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有效地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保障政治民主和公共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关键措施,是现代审计的标志性特征。我国自2002年颁布《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我国审计公告制度的风险以及效应进行了调查,并对影响审计公告风险以及效应的因素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审计公告制度,充分发挥其效用提供指导。 政府审计结果公告,是指政府或国家审计机关主动或依据相对人的申请向社会公开,或通过其他方式使行政相对人和利益相关者知晓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经济组织审计结果的一种制度安排。国务院于2002年批准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2003年12月12日,审计署发布审计结果公告第1号,即《审计署关于防治非典型肺炎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赠物审计结果的公告》。截至2009年9月底,审计署共发布了44个审计结果公告。从综合审计报告到专项审计报告的公开,审计结果的公开变得越来越频繁,审计结果的公开程度不断加深。审计结果的披露,对于提高审计质量,维护审计机关形象,提高公众知情权以及促进政治文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审计公告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会导致各种风险,很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为了解我国审计公告制度的风险、效应以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我们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审计公告制度,充分发挥其效用提供指导。 问卷设计与调查 问卷共分为审计公告制度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办法四个部分,总共50个问题,包括单选、多选以及填空三种形式。问卷采用不记名调查方式,发放初始时间为2008年11月20日,回收截止时间为2009年1月25日。发放问卷共15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996份,回收率为66.4%,这些有效问答的996人就构成了本调查研究的分析样本。以下将对调查的关于审计公告制度风险以及效应的相关内容进行说明和分析,进而对如何防范审计公告制度的风险,提高审计公告制度的效用提出若干建议。 审计公告制度风险以及效应调查分析 (一)审计公告制度风险调查分析 在996个样本中,有936人对审计公告可能产生何种风险进行了回答,983人对审计公告可能产生风险的程度进行了选择。调查结果(见表一)显示,社会公众认为审计结果披露可能导致的审计风险依次为:误解性风险—理解性风险—安全性风险—独立性风险—诉讼等其他风险,且大部分人都认为产生上述风险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如何防范审计结果披露后可能引起的各种风险是一个关键问题。 表一 风险种类以及程度调查结果
(二)审计公告效应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见表二)显示,审计结果的对外公布对于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机关形象、促进政治文明以及提高社会公众知情权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审计公告制度的确立,传递了审计质量,审计独立性,民主法制进程和服务于公众,公众参与的信号,实质上是在倡导民主社会应有的公开文化。敢于公卉,显示的是充分的自信心和高尚的道德水准,不仅是树立审计机关的权威性,而且是在树立政府的形象与信誉。但相对于提高审计质量、促进政治文明以及提升审计机关形象而言,社会公众认为审计公告对提高人民知情权所起的作用不大。 表二 审计公告效用调查结果
审计公告的风险以及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审计结果公告是一把双刃剑,做好了有利于维护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威性、提高审计质量、促进政治文明、提升民众知情权,做不好就会使审计机关陷入被动,遭受公告风险引致的不利后果。利用问卷调查数据,考察各因素对审计公告制度的风险以及效应的影响程度,以便为后期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基础。 (一)研究假设 假设1:审计公告质量高、社会公众对其关注程度高,则审计公告风险小;对审计公告作用越了解,阻碍因素越多,则风险越大。 分析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内容的形成和使用过程,公告风险主要包含保密性风险、独立性风险、理解性风险。社会公众认为已公布的审计结果质量越高,则越认同审计结果的真实性,产生审计公告的风险可能性越小。自审计公告制度实施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关注,经常关注政府审计结果的社会公众也知道目前并未出现过社会媒体热炒使得社会公众质疑已披露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性。因此,笔者认为社会公众对审计公告关注度越高,质量认同度越高,则审计公告风险越小。公开是限制行政的一种手段,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一切见不得人的事情都是在阴暗的角落里干出来的。对审计公告作用越了解,则清楚地知道其功能是为了揭示被审计单位的违纪违法活动。被审计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会想尽各种办法阻止审计结果的公开,审计结果披露的阻碍因素则会越多,即独立性风险变高,由此可知审计公告风险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