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模式作为审计经验的抽象和升华,反映了审计业务工作发展的规律,指导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业务时应从何处着手,如何着手。审计模式通常可归纳为详细审计模式、会计报表审计模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等。基于上述几种审计模式的分析,笔者提出一种新形势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展变化需要的审计模式——业务入手审计模式。 业务入手审计模式的含义 业务入手审计模式是在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情况的基础上,从业务活动入手,将业务活动和被审计单位相应的会计记录相互印证、核对,从而获取审计证据,实现审计工作目标。它是以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为基础,把业务与会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又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信息;既关注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结果,又关注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过程;既运用传统的查账方法,又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发现被审计单位账面上存在的问题,更有助于充分揭示被审计单位管理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可以提升审计质量。 如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业务入手审计模式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从系统论来看,被审计单位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既为社会提供商品、劳务和服务,又需要向社会采购所需的商品、劳务和服务,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被审计单位一系列业务活动实现的。而故意舞弊的参与人越多,作弊就越困难,而审计发现的难度就越大。业务入手审计模式利用多个部门的业务记录验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不仅能够有效发现被审计单位深层次的、比较隐蔽的故意舞弊行为,发挥建设性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而且能够有效发现被审计单位深层次的管理问题,有助于从机制、体制方面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发挥建设性作用。 另一方面,从会计的职能看,会计两大基本职能之一是反映,即通过会计核算,提供经济信息。而会计核算程序的特点,决定了会计所反映的经济信息主要来源于业务活动的记录。这就说明了一个基本原理——业务活动是会计的源头和根本,会计仅仅是业务活动的表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审计的源头和根本不是会计,而在于业务活动。 业务入手审计模式的运用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业务入手审计模式开展审计工作的步骤如下。 在审计准备阶段,必须搞好审前调查。在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基础上,取得或者绘制被审计单位组织机构设置图,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中各部门的职能和经济业务活动及其管理规定。 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应该改变过去实施审计一头“扎”进财务会计机构,只审计会计资料的做法。要深入到被审计单位所有开展经济业务活动的内部机构,详细了解内部人员分工情况、经济业务活动的记录情况,取得有关经济业务活动记录,并将有关经济业务活动记录与会计记录进行核对,获得更真实、全面、可信的经济信息。因为,业务部门提供的信息,包括有关经济业务计划、实施、记录的资料,是最原始的资料,专业性更强、证据上更为可靠。而经过会计加工的会计资料,与原始的经济业务信息资料相比,原始性、可靠性相对较弱。 在具体实施审计中,要注意抓好资金(特别是预算资金)的“两头”——源头和尽头。资金的源头就是资金从何而来,有多大规模,流向何处;资金的尽头(末端)就是资金的使用结果和效果,是不是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是否合法,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样,追根求源,刨根问底,将资金的“两头”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中间的问题就很容易一清二楚了。通过抓住“两头”、吃透“中间”的业务活动情况,被审计单位(项目)的所有问题都胸有成竹了,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审计建议就更有针对性,更有操作性,也更有分量和价值。 在审计报告阶段,深入分析经济业务活动记录与会计记录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审计建议。在审计实施的基础上,审计人员由于掌握了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情况和会计记录情况,不仅可以从财务的角度分析所发现的问题,还可以从管理的角度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提高审计工作的水平。 业务入手审计模式顺应了经济信息本质的要求,从会计核算的前道工序,即经济信息的源头(经济业务)开始,得到第一手的、更加真实和完整的经济信息,不仅有助于发现被审计单位账面上存在的问题,充分揭示被审计单位账面上没有反映和管理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而且通过业务入手审计模式实施审计,把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管理、资金运用、资金使用效果等情况,能够掌握得非常透彻,有助于从完善制度、机制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审计模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审计目标和审计环境因素的变化。在实施审计时,对审计模式的选择,不能脱离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规模、业务等具体情况,不同的被审计单位应当适用不同的审计模式。而且,即使对同一被审计单位的审计,不同的审计事项、不同的审计目标,也可选用不同的审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