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为准”与“中文为准”*

——香港中文的一个难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姚德怀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长期以来,香港社会重英文轻中文。早期只有英文是法定文字。七十年代以来,虽然中文也成了法定文字,但是重英轻中的本质没有改变。法律上的文件、合约都是以英文写成。有时即使有中文本,文件上却注明:有歧义时以英文本为准。现在面临97过渡,很多人希望能把重英轻中的局面扭转过来。基本法也规定,将来的香港社会“用中文,也可以用英文”。〔1〕但是,语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 基本法的规定只能视为一个引导性的原则。以后是否可以改变重英轻中现象,以至如何才能改变重英轻中的现象,这都牵涉到一系列极为复杂的问题。

      这些问题更须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二百年前清廷锁国时代,语文也是自给自足,既不输入,也不输出。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807年来华。那时候“中国人教授外人以中文是犯死罪的”,“外人学习其语文或购藏其书籍为大罪……藏有外国书籍为大罪。”〔2 〕十九世纪的变局导致了亘古未有的变化。鸦片战争(1840年)引起渐变,甲午战争(1894年)引起突变。语文方面也是如此。1915年的《辞源》编纂缘起说:“癸卯甲辰(即1903—1904)之际,海上译籍初行,社会口语骤变,报纸鼓吹文明,法学哲理名辞稠叠盈幅,然行之内地,则积极消极内籀(Induction,现称‘归纳’)外籀(Deduction,现称‘演绎’)皆不知为何语,由是缙绅先生摒绝勿观,率以新学相诟病。”

      二十世纪的种种变化导致目前华人分居五湖四海三洋两岸的局面。中国本土风俗习惯观念语言本来就有东西南北的差异,经过了百多年来欧风美雨日霜俄雪等等的侵袭或滋润,各地华人的风俗习惯观念和语言变化极大,而往往又不是同步的。就语言现象来说,不少人纯从语言本身来说明问题,我尝试举例从观念的角度来阐释一些有代表性的混乱现象。

      1.改历法引起的混乱

      a.中国本用阴历。民国改用阳历,或称“国历”(名“国”实洋)。但是民众在观念上长时期内还不一定能适应。例如张三填报出生日期时填写a.1941年12月1日生,但他实际上是b.阴历辛丑年十二月初一生。几十年后要填表时一时无法查到阳历,也就无奈以“阴”为“阳”。而实际上他的阳历生日应为c.1942年1月17日。因此张三现在(1995 年12月9日)应该是53岁(按c算),但也可以是54岁(按a算), 也可以是55岁(按中国旧虚龄算法)。

      b.民国改用阳历,并以旧历元旦为“春节”。“春”有多种定义。中国本来也有以农历元旦为春天开始的简单化的说法,所谓“大地回春”。但是过了接近一个世纪,国人仍有“以阳代阴”在阳历1月1日就庆祝“大地回春”的。例如1990年元旦,《人民日报》上登载了题为“九十年代第一春”的社论。1994年1月, 徐世荣先生在“岁朝清供”一文中说:“喜迎1994年的到来。……聊当岁首新春的芹曝之献吧! ”〔3〕1994年1月12日, 香港《大公报》在南京金陵饭店举行“新春酒会”。1994年12月23 日(冬至翌日)周南先生发表“新年贺词”, 内说“1995年元旦即将来临,我谨……致以新春的问候……”。好辩之士会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2.改度量衡制引起的混乱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以米突制为度量衡标准,采用“公尺”、“公斤”、“公升”。并设辅制,分“市尺”(=1/3公尺), “市斤”(=1/2公斤),“市升”(=公升)。民众又简称为“尺”、“斤”、“升”。

      此制50年代仍为人民政府沿用。但新旧制都用“尺”这个字,实属不智。现在香港用的“英尺”也常简化为“呎”、“尺”,读如尺,更形混乱。向诸位提一个问题,香港1995年的“斤”是什么“斤”?〔4〕“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里”是什么“里”?

      1933年,我国著名学者严济慈先生在他的名文《论公分公分公分》〔5〕中,已经指出同名异物为祸之烈:

      ·今乃一个名词,包含三种意义,其混淆费解恐有非吾人所能想像者。任何民刑公私法规条例中,决不能容有如是混乱名称之存在。

      ·今此数种基本单位之取名,不幸竟相雷同,毫无殊异,则日常应用上,困难之从生,固属无可避免,而科学教育上,贻害之深远,更不知将伊于胡底。

      ·未来之国民,于面积观念,将永无了解之一日。戕丧儿童脑力,阻碍学术进步,莫此为甚!

      ·小则误入耳目,大则颠倒是非,其足阻碍我国科学之发达与普及,可断言也。

      香港近二十年来推行所谓“十进制”。只看香港中文“十进制”,难以理解,要看英文口号、标语“go metric”才能明白。 原来香港中文“十进制”意即“米突制”。但是这个目标还没有达到。

      3.学术名词的混乱和误导

      a.英语word,早期译作“字”,后来译作“词”(一般香港人仍然说“英文字典”,不说“英语词典”)。但是汉语“词”的定义是什么,语言学者也还没有一致的看法。〔6〕

      b.英语verb译成“动词”,但是有的动词不动。季羡林先生说:

      “我学外国语言是从英文开始的。当时只有十岁,是高小一年级的学生。……当时最使我苦恼的是所谓‘动词’,to be和to have一点也没有动的意思呀,为什么竟然叫做动词呢?我问过老师,老师说不清楚,问其他的人,当然更没有人说得清楚了。一直到很晚很晚,我才知道,把英文verb(拉丁文verbum)译为‘动词’是不够确切的,容易给初学西方语言的小学生造成误会。”〔7〕

      c.英语adverb英汉辞典译成“副词”极易误导。adverb和汉语“副词”是两回事。

      d.译词混乱妨碍学术讨论。香港中文大学黄继持先生1994年到苏州去参加了“当代华文散文研讨会”。回来后写了一篇文章。〔8 〕他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