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传统训诂学在理论建设上的缺陷以及人们的学派、师承等方面的原因,一些训诂学术语在相沿习用的过程中未能更为广泛地约定俗成,以致同名而异实,异名而同实等不规范的情况大量存在。训诂学术语规范化要解决规范标准与规范方法两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训诂学 术语 规范标准 规范方法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它侧重于研究古代词义,也综合分析语法、修辞以及其他语文现象,是一种文献语言学。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本学科进行研究所需的专门用语,即学科术语。训诂学也不例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一套用于释义、拟音、校勘等多种用途的术语体系。清人阮元的《经籍纂诂·凡例》列举常见的训诂用语28个,今人齐佩瑢的《训诂学概论》列举 40个,杨端志的《训诂学》增至约90个,黄建中的《训诂学教程》更多达130余个。尽管其中有的不符合科学术语的基本要求、 只能视为习惯用语,有些纯属异名而同实的等义词,但它能说明传统的训诂学确实存在相当纷繁的学科术语。 学科术语所指称的对象都是属于某一学科领域的,因此它成为这一学科专业知识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研究训诂学必须准确而深入地掌握训诂术语所指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用途,同时掌握那些虽称不上术语却经常出现的习惯用语的功能。由于传统训诂学在理论建设上的缺陷以及人们的学派、师承等方面的原因,一些术(用)语在相沿习用的过程中未能更为广泛地约定俗成,以致同名而异实,异名而同实等不规范的情况大量存在。面对这一历史造成的事实,只有承认它并通过认真梳理、科学剖析,熟练地驾驭这些纷繁的术(用)语,才能批判地继承有两千多年历史、大师辈出的训诂学留给我们的浩如烟海的宝贵成果。 还应从另一角度看待上述问题。作为科学术语最本质的特征应是单义性。即对任何一个术语来说,其名称与一个而且仅与一个概念相对应,同时一个概念与一个而且仅与一个名称相对应。只有这样,术语才能作为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形成的坚实基础,成为学科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以说,术语不仅反映某一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而且反映某一学科的发展水平。我们当然不能按照术语的有关要求去苛求古人,但在今天却必须以认真的态度、切实的工作、科学的方法去解决训诂学术语规范化的问题。这是训诂学进一步向科学化发展的基本建设之一。 一 先秦时期,传统训诂学尚处萌芽状态,严格地讲只是为避免阅读障碍,写入文献正文中“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内容。由于旨在解释难懂的或易误解的词语,交待清它们的具体含意“是”什么,于是大量使用“某者某也”、“某,某也”这类判断句式。有时则用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叫做”的“为”、“曰”、“谓之”、“之谓”等为被释对象下定义、立界说;用相当于现代汉语“指”的“谓”表示以具体释抽象;用相当于现代汉语“说的是”的“言”串讲句意;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等于说”的“之为言”、“犹”进行声训。以上用语很难找出与生活中的一般用法的差异,却能用来广泛地训释多种语言现象。以“春秋三传”为例: (1)“言,身之文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2)“贪色为淫。”(《左传·成公二年》);(3)“民逃其上曰溃, 在上曰逃。”(《左传·文公三年》);(4)“一谷不升谓之歉, 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康,五谷不升谓之大侵。”(《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5)“周仁之谓信;率义之谓勇。”(《左传·哀公十六年》);(6)“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所谓命也。”(《左传·成公十三年》);(7)“公在乾候,言不能外内也。”(《左传·昭公十三年》);(8)“孙之为言孙(逊)也。 ”(《谷梁传·庄公元年》);(9)“父,犹傅也,男子之美称也。 ”(《谷梁传·隐公元年》);(10)“会、及、暨,皆与也。”(《公羊传·隐公元年》);(11)“会犹最也。”(《公羊传·隐公元年》);(12)“遂,继事也。”(《谷梁传·僖公四年》);(13)“而,缓辞也。”(《谷梁传·定公八年》);(14)“乃,急辞也。”(《谷梁传·定公十五年》);(15)“震之者何?犹曰振振然。”(《公羊传·僖公九年》);(16)“门于巢卒者何?入门乎巢而卒。入门乎巢而卒者何?入巢之门而卒也。”(《公羊传·襄公二十五年》);(17)“如雨者何?如雨者,非雨也。”(《公羊传·庄公七年》);(18)“用者何?用者,不宜用也:致者何?致者,不宜致也。”(《谷梁传·僖公八年》) 以上(1)至(9)为释实词例;(10)至(14 )为释虚词例; (15)、(16)释语法,前例指出“震”的状语性质,后例指明词类活用及修饰关系;(17)、(18)释修辞手段,前例指明比喻,后例指明反语。 传统训诂学到两汉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随文释义的传、注、章句和《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等重要的训诂专著,它们在沿用先秦文献正文中的训诂用语基础上,建立起初具规模的用于释义、拟音、改字、勘误等更多方面用途的训诂术(用)语体系。历代学者在两汉的基础上又不断有所增益,形成了大致如下的传统训诂学术(用)语格句。 (1)用于释义的:曰、为、谓之、之谓、谓、亦、言、犹、貌、 之言、之为言、辞、属、别等,以及“某者,某也”、“某,某也”等句式; (2)用于拟音(或兼释通假)的:读如、读若、读为、读曰、 读与某同、古声某某同、某声与某声相近(似)等; (3)用于说明文字形体的:古今字、或作(为)、故书作某、 古字某某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