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标点符号理论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管锡华  安徽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本文对自汉到清两千年间的标点符号理论做了探赜钩深的工作。文中大致按汉、魏晋至唐五代、宋元明、清四个时期来描写分析,以明标点符号理论发展的轨迹。文末做了总结,并指出了古代标点符号理论的几点不足。

      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汉语标点符号在使用了八百年之后,到了汉代产生了标点符号理论。

      汉代章句之学大兴。章句即分章析句,或施以标点符号。章句有助于阅读理解,所以当时的主流是对章句的肯定。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叙》说:“今则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以相发明,为之符验,章决句断,事事可晓,俾后学者永无疑焉。”但是,汉代蔑视或反对章句的亦大有人在。如《汉书·夏侯胜传》载:“胜从父子建……牵引以次章句,具文饰说。胜非之曰:‘建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后汉书·韩韶传》载:“子融,字元长,少能辨理,而不为章句学。”据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章句》分析,章句之文太繁,“秦恭延君……说《尧典》篇目两字十余万言,但说‘曰若稽古’三万言,此则破析经文,与章句之本义乖矣”,可以推测,这些人对章句持异议,主要是针对说解之文,而不是断句、标点。

      汉代还产生了沿用至今的术语“句读”,见于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序》“失其句读”、高诱《淮南子注序》“受其句读”等。《说文解字》也最早地在工具书中收入了标点符号,检两汉简牍帛书,这三种符号正是最常用的绝止钩识标点符号。

      魏晋至唐五代,章句的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说:“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局言者联字以分疆,明情者总义以包体,区畛相异,而衢路交通矣。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解释了“章”“句”的深层含义,并阐明了“篇”“章”“句”“字”之间的关系。刘勰虽然是从文体结构的角度来进行讨论的,但对断句、标点符号的实际运用,以及对标点符号理论的发展,都有不小的影响。

      唐人给“句”“读”下了定义。天台沙门湛然《法华文句记》卷一:“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这是见到的最早的从语气语义角度给“句”“读”下的定义。成伯屿《毛诗指说》:“因言成句亦谓之言。‘思无邪’三字之句,故谓‘一言以蔽之’。续有后语以继之,如途巷之有委曲,乃谓之句。”在说明古代“言”与“句”同义后,从“句”与“语”二者关系的角度给“句”下了定义。

      唐人对标点符号的几点认识,也是前此所未见的。第一,读书须从句读始。韩愈《师说》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皇甫湜《与李生书》说得更为明确:“读书未知句度,下视服郑,此时之大病所当嫉者也。”第二,离经辨句为注述的基础。孔颖达于《春秋左传·昭公十六年》“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下正义:“服虔断‘字小之难’以下为义,解云:‘字,养也。言事大国易,养小国难。’然则郑人岂忧养小国乎?尚未能离经辨句,复何须注述大典?”最早地明确论述了句读与训诂的关系。第三,点书是难事。李匡《资暇集》卷上:“稷下有谚曰:‘学识何如观点书。’点书之难,不惟句度义理,兼在知字之正音借音。”李引稷下谚,并指出了点书之难的几个方面。另外,张守节《史记正义·发字例》对运用标点符号点发字音的方式做了论述,曰:“古书字少,假借盖多。字或数音,观义点发,皆依平上去入。若发平声,每从寅起。又一字三四音者,同声异唤,一处共发,恐难辩别。故略举四十二字,如字初音者皆为正字,不须点发。”齐梁沈约等人发明了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使汉字注音趋于准确。为更好地阅读理解古代典籍,因而产生了表达四声的方法点发。《发音例》,说明了点发的原因是由于“古书字少,假借盖多”,以致“字或数音”;点发的内容,对象是“观义”“依平上去入”“点发”“数音之字”;点发的具体方式是用“点”置于字的四角,“若发平声,每从寅起”;点发的原则是“字初音者皆为正字,不须点发”。

      古代标点符号发展到宋元明进入了成熟时期,古代标点符号的理论也相应地趋于成熟。这主要表现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几个标点符号体系之上。

      《宋真德秀批点法》〔1〕是圈点批抹的标点符号系统。分“点” “抹”“撇”“截”四类收号六种,每种都有名称、形体和用法三方面的内容,如“点”下“句读小点·:语绝为句,句心为读。菁华旁点、:谓其言之藻丽者,字之新奇者。”《批点法》号虽不多,但自成体系,有句读号、评点号,还有段落号。黄干《勉斋批点四书例》〔2 〕分“句读例”“点抹例”两类,收号七种,号下说明用法。如:“句:举其纲,文意断。”“读‘者’‘也’相应,文意未断,覆举上文,上反言而下正,上有呼下字,下有承上字。”“红旁抹:警语,要语。”“黑点:补不足。”与真德秀《批点法》比较,《勉斋例》“句”“读”的用法扩大了内容,不只“文意断”“文意未断”而已;《勉斋例》用红、黑等不同颜色的点抹来表示不同的语意、语句,也是《批点法》所无的。但是,《勉斋例》却没有给出标点符号的形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