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一词的嬗变

——“百科全书”定义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钟少华 北京市社科院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探索中国“百科全书”定义问题,通过梳理它的来龙去脉,思考一下中国文化出了什么问题,笔者认为很有意义和价值。“百科全书”一词在百年前来到中国,并非“中体”所生,因而词意内涵应该干净,以中国人的聪明,只要认真去看看,给出一个“名正言顺”的定义,应该容易做到;此外,本研究是以文化学为本,一个专用词的嬗变过程,就是文化演进的过程,百年一词的嬗变过程,就是民族百年文化演进的一种轨迹。

      (一)百科全书概念传入中国

      中国和日本古代没有“百科全书”这个概念,而在20世纪的中国读书人,恐怕没有不知道有百科全书的了。但是“百科全书”是什么?对于百年间的中国人来说,是相当模糊的各种各样的印象。这个史实很难解释,但它存在,并且还纠缠着中国民族的文化素质,这里特作一些探讨。

      西方百科全书源远流长。“百科全书”的词源出于古希腊文化,其词意观念也出于希腊。(Enkyklios Paideia)其词的原意,是指系统的知识,包容一切学术的内容,并非单指一本书。所以有人把古罗马普林尼(Pliny)著的《博物史》等书列为早期人类百科全书之一。把“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作为专门书名,首见于1541年,是林格尔保(J.F.Ringelberg)刊行于巴塞尔的书;1559年,德国作家斯卡里兹(P.Scalich)也写有一本。自此到18世纪中叶,欧洲出版相当数量的《百科全书》和《辞典》,形式各异,名称各异,但内容和编排体例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东方最早鼓吹百科全书的人,是日本学者西周先生,他在1870年讲学中,将“Encyclopaedia”翻译为“百学连环”,他的讲义就称为《百学连环讲义》。由于他的鼓吹,给日本文化吹进了一股新风。在西周之前的1811年,日本学者就已经开始翻译西方的百科全书,定名《厚生新编》,但由于该书迟至1937年才出版,当时没有社会文化效应。而在西周讲学后3年的1873年,日文翻译的《百科全书》第一部就出版了,该书是由当时日本文部省编译局长箕作麟祥负责指导,组织洋学者55人,翻译英国占弗儿兄弟编著:《I oformation for thee People》第4版。到1880年全部出版,共20册92篇1600页,以文部省名义发行。此书在当时日本掀起了巨大的科学启蒙热情,几年间就再版多次。

      当时中国对邻居日本的文化变化,相当不重视。一直要等到中日武化的甲午战争之后,中国被迫走上改革之路,中国的改革家康有为,在19世纪末带头鼓吹维新变法,在他的众多的活动中,包括在1897年发表的《日本书目志》一书。他的意图,写在序言中:“泰西诸学之书,其精者日人已略译之矣。吾因其成功而用之,是吾以泰西为牛,日本为农夫,而吾坐而食之。”[①]康先生为学习人类新知识,为中国人捉摸出一条学习捷径,即把西方新知识成果当做可以挤出的牛奶,而日本人老老实实地在挤牛奶,那么中国人只要去喝现成的牛奶,就可以获得人类知识的新精华了。这里姑且不论他的设想在百年来成绩如何?也难为他想得出来,因为总比“宁死不食周黍”要好得多了。他也总算看到“泰西诸学”是变革成功的关键。他的学生梁启超加以评论道:“今中国欲为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为第一义矣。吾师南海先生,早睊睊忧之,大收日本之书,作为目志,以待天下之译者。……”[②]梁先生把翻译新书当做中国自强的第一策,这种见解很了不起,可惜空谷足音,百年来的中国人们把译书和文化交流安放在很次要的地位,反倒觉得民族自强已经很了不起了。就在这本《日本书目志》中,康先生除了把各种百科全书及辞书介绍20余种外,还把上面提到的日本翻译的《百科全书》92篇,按单行本分列名,每本上面写《百科全书XXXX》。如此强调“百科全书”概念,可惜不知道当年有多少中国人注意到了,更可惜到1993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百科全书”条目中,还是硬说:“百科全书概念是在20世纪才传到中国的。”[③]康先生有知,一定会很失望。

      自19世纪末年到1911年,是中国新文化相对繁荣的时期,一方面是封建体制行将解体;一方面是世界人类各种知识涌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相化合、相纠缠,卷起汹涌大浪,形成全新的难以定名的知识群体。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管制中国知识分子千年的科举制,被干脆地取消了,代之以考试新知识的“时务策论”,以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六事为取士程式。这样一来,成百万的知识分子不能再依赖旧的四书五经去应付考试,不能再依赖各种类书提供的旧知识作文字游戏了,只有到书商为他们提供的匆忙编成的百科全书及辞书中找答案。据作者了解,清朝末年出版以西方新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书籍,总数在3000—4000部以上,其中百科及辞书有40部左右。(以下总的简称为百科辞书)[④]后来在30年代、80年代,中国又有两次出版工具书的高峰。

      (二)清末时期的见解

      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监督严复,他醉心于新名词,但对百科全书,却要到1907年,才发表一篇文章介绍。他写道:“百科全书者,西文曰婴塞骨罗辟氐亚,正译当曰智环,或云学郛。盖以一部之书,包罗万有。举古今宇内凡人伦思想之所及,为学术,为艺能,为天官,为地志,为各国传人,为宗教神闷。下至草木、禽兽、虫鱼、药物、器饰、玩好,皆于是书焉。元元本本,殚见浃闻。录而著之,以资考检。泱泱浩瀚,靡所不该。唐乎奓乎,真人慧之渊海,而物理之圜枢哉。……西哲有云,自古讫今,凡人类之理想,如锒铛然,无中断而特起者;又如网目然,必联系而交相资。此诚见事理之会通,可谓不刊之论也已。……学者家置一编,备考览,则不出户可以周知天下。上至国家政法兵商之大,下至一名一物之微,皆可以开卷了然,究终本始。夫岂特馈贫之粮,益智之囊已哉。惜乎,吾国之《图书集成》,徒为充栋之书,而不足媲其利用也。”[⑤]

      上海约翰书院教习,钦点译科进士颜惠庆,也在1907年写道:“百科全书者,……用集政界学界军界农工商界,暨乎实业美术图画歌舞,与凡游戏运动,一切科学之大成。俾从事于诸学者,知所率由,得所归宿。盖书为西国所仅见,尤为中国所罕闻,而实不可少焉者也。……方今中国自知贫弱,改官制、变科举、立学堂、实行新政,以期训致于富强,亦既率循泰西科学矣。……安见往日之退化,不将于此成为进化也哉。况中国地大物博,灵秀所钟。既得导师,造就多士。以科学为贤才根柢,以贤才为国家命脉。天荒既破,景远聿新,又何患富强隆盛,不英国若也。则夫是书即作中国进化券观亦可也。……百科全书深造诸科学之堂奥,而显有门径之可寻。故英首辅之言,谓求学者荀置是书,可减省无穷之劳悴,盖用少许精神,即能获多许粹美;而诸名流强思力索以得之者,亦可遽其隐赜。……是书与中国类书,类而不类,不类而类。不类者此为有用,彼为无用;类者同资参考也。”[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