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法学之萌芽

——试论《公羊》《谷梁》的语法研究

作 者:
任远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语文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古代语法研究起源于战国至汉初的传注性著作。《公羊传》《谷梁传》在阐述《春秋》微言大义中,已涉及不少属于语法方面的问题,并作出了片断的分析和比较,成为我国古代语法研究的先导。

      一般认为,二传是历战国至汉初,集多人智慧而成的著作。那么其中有关语法问题的观点也应认为反映了战国至汉初时代语法研究的部分成果。二传的语法研究处在萌芽状态,尚无系统可言,只散见于对《春秋》文句的说解中,所涉及的有关语法问题,主要有动词意义的辩异、虚词用法的辨析、省文与词序规律的揭示、语法术语的诞生。

      一、动词意义的辩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动与使动。例如:

      秋,王师败绩于贸戎。孰败之?盖晋败之,或曰贸戎败之。然则曷为不言晋败之?王者无敌,莫敢当也。(《公羊传·成公元年》)

      按此事实,原是晋师败王师,当言“晋败之”,只因“王者无敌,莫敢当也”,改其事作“王师败绩”,“败之”与“败绩”正是使动与自动的对比。《汉书·五行志》云:“《春秋》曰‘王师败绩于贸戎’,不言败之者,以自败为文,尊尊之意也。”何休云:“正其义使若王自败于贸戎,莫敢当敌败之也。”都说明了“自败”与“败之”的不同意义。陆德明《释文》有云:“及夫自败(薄迈反)、败他(补迈反)之殊,自坏(呼怪反),坏撤(音怪)之异,此等或近代始分,或古已为别,相仍积习有自来矣。”追根寻源,当来自《公羊传》。

      夏六月,邢迁于陈仪。迁者何?其意也。迁之者何?非其意也。(《公羊传·僖公元年》)

      以“其意”与“非其意”说解“迁”与“迁之”的不同含意,“邢迁于陈仪”是“其意自欲迁”,迁是自动的行为,故曰“其意”;反之,“迁之”是使之迁,迁是非自动的行为,故曰“非其意”。

      齐侯侵我西鄙,遂伐曹,入其郛。入郛不书,此何以书?动我也。动我者何?内辞也。其实我动焉尔。(《公羊传·文公十五年》)

      “动我”即“动惧我”,也就是“使我动惧”,使动用法。“我动”是说“鲁实为子叔姬故动惧失操云尔”,即我自动惧之意,是自动用法。“动我”与“我动”典型地显示了使动与自动的区别。

      以上三例中,动词“败”、“迁”、“动”本为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用为使动,就能带有宾语。《公羊传》在动词后加代词宾语“之”、“我”来显示使动的性质,以与不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相区别,败——败之,迁——迁之,动——动我,这种带有规律性的比照,揭示了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的特征。这种方法一直为后人所继承,宋代贾昌朝《群经音辨》有“毁之(他)曰坏,自毁曰坏”,“毁他曰败,自毁曰败”,“坏他曰毁,自坏曰毁”等,用的是同样方法。

      (二)主动与被动。区别主动与被动,《公羊传》使用了三种方法:一是同形比较;二是有无宾语的比较;三是加“见”字表被动。

      同形比较,例如:

       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 同为“伐者”,前者为主动,后者为被动。何休注云:“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这是对《公羊传》同形比较的说明。

      有无宾语的比较,例如:

      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公夫人姜氏遂如齐。公何以不言及夫人?夫人外也。夫人外者何?内辞也。其实夫人外公也。(《公羊传·桓公十八年》)

      “夫人外”,何休注云:“若言夫人已为公所绝外也。”可知此“外”是表示被动意念的动词,意为被疏远。“夫人外公”,何休注云:“时夫人淫于齐侯而谮公,故云尔。”可见此“外”是主动性动词,意为疏远鲁公。《公羊传》以“夫人外”与“夫人外公”对比,前者无宾语,后者有宾语,有无宾语的比较显示出“外”字被动和主动的区别。

      加“见”字表被动。例如:

      秋,公会刘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于平丘,八月甲戍,同盟于平丘……公不与盟者何?公不见与盟也。(《公羊传·昭公十三年》)

      何休注云:“时晋主会,疑公如楚,不肯与公盟,故讳,使若公自不肯与盟。”可见“公不与盟”是主动句,“公不见与盟”是被动句,形式上的区别在于有无“见”字。

      (三)双宾语。例如:

      丁丑,作僖公主。作僖公主者何?为僖公作主也。(《公羊传·文公二年》)

      “作僖公主”容易被理解为“作僖公之主”。“主”在这里指死者的牌位。《公羊传》以“为僖公作主”为释,意思是“为僖公庙作牌位。”《公羊传》加“为”字,明确了动词“作”与宾语“僖公”的目的关系。今为动用法论者从汉唐注疏谈起,不免晚了一些。

      (四)名词用如动词。例如:

      吴子谒伐楚,门于巢卒。门于巢卒者何?入门乎巢而卒也。门乎巢卒者何?入巢之门而卒也。(《公羊传·襄公二十五年》)

      以“入门”释“门”,明“门”字用作动词。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引《公羊传·宣公六年》“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者”,谓“上‘门’字实字也,下‘门’字则为守是门者也”,称之为“实字活用例”,其说本源于《公羊传》。

      二、虚词用法辨析,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传注性训诂对虚词的解释大都是随文释义,所以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里有不同的解释,综合多种不同的解释可以看出,二传对某些虚词的语法意义已获得了较完整的认识。以“以”字为例,二传的解释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