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这一传说,在原本缺少系统、零碎支离的中国神话谱系中,稍具规模。所以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文史选本都予以收录,足见其影响之大。但是,传世文献原本语焉不详,而各家在阐释这一则神话传说时似乎又都不约而同地接受了一个预定指向的制约。下面是有代表性的几家: 游国恩等所编《中国文学史》: 《山海经》所载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神话,就明显地反映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他们在劳动的经验中坚信人们的力量可以征服自然,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抱有克服困难的信心。[①]。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这个故事表现人民对勇敢、力量和伟大气魄的歌颂,对死后不忘为人民造福的崇高精神的赞美。 其中的注解有两处颇可注意:一是“夸父:人名,也是一个种族的名称。”二是“入日:太阳落入地平线之下。” 郭锡良等所编《古代汉语》: 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敢于向大自然挑战的雄伟气魄。 其中有两处注释与以上说法略有出入:一是“夸父:神话中的英雄,父,古代用在男子名后的美称。”二是“逐走:竞走,赛跑。入日:意思是追赶上了太阳。” 袁珂先生《山海经校译》则径直解为: 夸父不量力,想要去追赶太阳光,将它在禺谷那个地方捉住。他追到半途,心烦口渴,……就渴死在这里了。 上引诸说是有代表性的,也许在某一层次上是较为接近“夸父”本义的。但是,只说到夸父是在和太阳竞走赛跑等类游戏,并由此而导致“道渴而死”,总难免让人觉得这位夸父似乎有些逞勇蛮作,也就是《山海经·大荒北经》讲的自“不量力”。[②] 由于年代久远而逐渐流转走失,古代文献缺乏,文字繁难,书写工具不便,史前神话完整流传下来的几乎没有。《说文解字》通过种种联类,构成为一种特殊的文献,保存了一些中国史前神话思维的事迹,其意义是赖以仅存的。这里试图通过《说文解字》一书中“夸”字类的联系,钩稽出保留在《说文解字》里的“夸父”意象原始。 a.“夸父”得名于“规矩”,或者说,“夸父”就是“规矩”的转语。人名来自工具之号,《说文解字》揭示了这一神话命名原则。 “夸父”特征之一是与“规矩”一词存在着相同的语源。 “夸父”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一般认为《山海经》一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秦汉时又有增删。“规矩”作为合成词使用,也是在周秦之际的文献里就已经出现,《礼·经解》:“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可为例证。“夸父”、“规矩”皆属连绵词。“夸父”古音系统里属于溪母鱼部和并母鱼部,“规矩”则分别系于见母支部和见母鱼部,二者读音极为相近。 “夸父”特征之二是“夸”字所指对应于“规”。 《说文》:“夸,奢也。从大,于声。” 《说文》:“奢,张也。从大,者声。” 在《说文》“大部”也就是“夸”字同一部类中,从大取类,即有“大”义,例不赘。这实际上就是“同训系列”。所赖以区分具体的“大”义,就是该字类各自所从得之声,因此,“夸”字结构值得注意。“夸”字结体的历史演变情形:
“夸”字的结体构形意义可以引申出“夸(跨)度”、“夸张”等义,至于“夸奢”之义,已属虚泛化的后起义。我们再从语音联系来看: 竽,竹三十六簧也。按管乐也。 衧,诸衧也。从衣,于声。按大掖衣如妇人袿衣也。 弙,满弓有所向也。从弓,于声。《广雅·释诂一》:弙,张也。 纡,诎也。从系,于声。 跨,渡也。从足,夸声。张两股越渡。 胯,股也。从肉,夸声。按两股之间也。 刳,判也。从刀,夸声。《易·系辞传》:刳木为舟。 瓠,匏也。从瓜,夸声。有甘苦二种,今苏俗谓之壶卢。瓠即壶卢之合音。 绔,胫衣也。从系,夸声。字亦作裤。今苏俗谓之套裤。若满裆裤。(见《说文通训定声》)和“夸”字同衍一个声符的上列字群,除了各具“具体之大”外,差不多皆含“曲度”之义,而这正是“规”的功能意义。亦堪联类共参。 “夸父”特点之三是“父”字一端所指对应于“矩”。 “父”字作为男子名号美称尚属后起,原初所指自有较为实在的内涵,《说文》字类联系保存了这方面的文化意蕴。 《说文·又部》:“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 这个说解含三层意思。首先“父”训“矩”,这是“声训”。段玉裁注为“以叠韵释之”,可以认为《说文》是从语源联系上将“父”解释为“矩”的。“矩”字自可合成“规矩”一词,圆者为规,方者为矩,古人称度量器之总名。“巨”为“矩”之初写,段《注》就写成“巨”,其古文结体作:
根据《说文》的联类,“工”其实就是“巨”的初文。高鸿缙《中国字例》中说:“工象榘形,为最初文,自借为职工、百工之工,乃加画人形以持之……后所加之人形变为夫,变为矢,流而为矩,省而为巨。后巨又借为巨细之巨,矩复加木旁作榘,而工与巨后因形歧而变其音,于是人莫知其朔矣。”[⑦]其实,照我们的“取类说”,从木结构,揭示其质料;从矢构形,标志其形制功能:“矢者,其中正也。”